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个工程区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3大领域,共获取原始数据10万多个,对退耕还林的时空分布、理论体系、类型区划、优化模式、政策机制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基本摸清了退耕还林区域发展历程等规律.中国退耕还林共分4个阶段:号召动员阶段(1949~1998年),试点示范阶段(1999~2001年),工程建设阶段(2002~2010年),后期巩固阶段(2011~2020年).中外退耕还林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政策措施不同.中国退耕还林工程跻身于世界10大林业生态工程之列,综合排名列第3位,其中投入资金列第1位.初步建立了退耕还林理论和技术体系.退耕还林是一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植被建设为手段,以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退耕还林的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体系、应用技术体系和实施管理体系3大部分.退耕还林的基础理论是基础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理论,规划设计的方法论和评价基础理论是系统科学、土地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综合评估的准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基础理论是森林培育学、牧草栽培学、水土保持学等理论.建立了退耕还林类型区划和立地分类的6级区划系统,即大区—区—亚区—小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将退耕还林工程区区划为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以典型县内蒙古凉城县为例,进行了5~6级立地分类,凉城县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提出了退耕还林典型立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长江上游金沙江干热干旱河谷区云南省鹤庆县实验点的圆柏×黑荆树模式、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残垣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三北风沙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实验点的山杏×沙棘×紫花昔蓿模式,并研究提出了配套技术措施及模式机理.同时,建立了前4级区划系统的完整的分区模式体系,以及典型5~6级区的优化模式,共计189个模式.完善了退耕还林技术经济政策体系.在归纳分析现行政策并进行理论评析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的退、还、补、管4个环节的现行政策执行问题进行了全过程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共84项配套政策建议.该研究为中国退耕还林工程达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最终目标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