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养平衡理论认为动物对食物中各营养成分的摄入达到某种比例的平衡时,即可满足其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动物寻求营养平衡可能不是一个短时的行为调节的过程,有可能是一个长时的调节过程,但是目前人们对野生灵长类营养平衡调控过程了解甚少,无法在营养水平上真正了解它们的食性生态特征。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作为需要面对等级结构森严、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多变等生存压力的灵长类,其社群内不同个体调节营养摄入的模式的差异性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对栖息在秦岭地区的若干野生川金丝猴进行单个体连续多天的营养需求定量研究来探索秦岭川金丝猴的取食策略和营养调控策略。该研究于2014年11月至12月和2015年4月至5月对分布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投食群内的6只焦点个体(包括2只成年雄性,2只非哺乳期成年雌性,2只哺乳期成年雌性,其中每两只处于相同性别与生理状态下的个体都具有显著的等级差异)分别进行了连续多天的跟踪观察,平均每只个体连续跟踪6天,记录了其在观察期内的所有行为及取食的食物种类和取食量。研究期间采集到目标个体所食的食物样品共128种(人工投喂食物2种,自然食物共63个物种),并测定其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以及灰分等),计算个体对营养成分的日干物质摄入量和日能量摄入量,从而计算个体对营养成分和能量的摄入量,并借助营养几何结构模型(the Geometric for Framework, GF)对个体的营养摄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日所摄入总干物质量和总能量在季节间有差异,其中冬季的干物质总摄入量和总能量摄入量比春季高。通过连续多日对秦岭川金丝猴个体的跟踪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6只目标个体均能够对每日的营养摄入进行调控,以维持并保证非蛋白能量与蛋白能量比值的恒定,但这种营养摄入的调节模式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2、这种营养平衡并非通过单日的取食达到,而是一种多天的调节过程,且这种调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食物匮乏的冬季(繁殖季节),这种调控的周期较长且没有明显的规律,而在食物丰富的春季,这种调控的周期则较短(1至2天)。3、食物资源匮乏的冬季,该投食群内的个体受其在社会单元间和社会单元内的等级地位的影响,其营养策略和摄食策略存在个体差异,但食物资源丰富的春季,差异则不明显,但因采集到的样本数量较少,个体等级地位对个体营养调控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