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它的稳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银行业的发展史又深受银行危机的影响。虽然O.Conner早在1938年就对银行危机做出了研究,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学术界对银行危机的系统性研究仍然较少。进入8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地区都相继发生了银行危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银行危机的爆发更加频繁。随着80年代银行危机的频繁爆发,银行危机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本文在汲取国际上对银行危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银行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自身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加之国际资本流动、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在开放化的金融环境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我国至今尚未爆发一起全国范围内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主要在于我国银行体系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环境尚未实现完全放开,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政府行为起到了较明显的稳定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银行业正在一步步融入到世界金融大环境中,因此,潜在的银行风险和危机已现端倪,不可忽视。由于我国的学术界对银行危机的关注和研究明显缺乏力度,国内学者对银行危机问题的研究在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但总的来看,我国的研究文献中研究银行风险的文献多、研究银行危机的文献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较少。本文在对银行危机的国际研究成果做出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和分类研究,剖析银行危机的特点、成因并得出启示,同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寻找我国银行业的潜在不稳定性及其成因,对通过加强金融主体监管、加强金融行业制度化建设以及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等手段来有效防范和管理银行危机提出系统的建议。期望为我国学术界进一步研究银行危机做出理论和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