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新东北现象”的背景下,从制度效率角度思考发展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本文基于对“制度效率”理论和“适应性效率”理论的梳理,诠释了“适应性”视角下制度效率的理论内涵与架构,建立了“建构性和认知性”二维的制度评价体系,并将耦合协调模型引入制度效率的研究中,构建了制度效率的动态评价模型,从制度内在耦合协调和制度外在耦合协调两方面对不同省域的制度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制度效率差异明显,东部沿海省域普遍拥有较高的制度效率;新世纪以来,东北三省的制度效率有所提升,但与东部沿海省域相比竞争力不强。进而基于制度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方法对制度效率的前因条件构型进行探讨性分析,揭示地区制度效率差异性产生的“黑箱”,研究表明,除了良好的区域文化精神和较高的市场配置率是制度效率的必要条件外,存在两类组合路径可以促使高制度效率产生,分别为:1)理想型路径:a.同时存在较高的对外开放度、较高社会和谐程度、较好的创新与教育环境以及政府拥有较好的管理能力;b.同时存在较高的对外开放度、较高社会和谐程度、较好的创新与教育环境以及较高非国有化率;2)探索型路径:当社会和谐程度较低和创新教育环境较差时,需要政府较强的管理能力、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较高的非国有化率。最后,基于前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从“主体—环境—内容”三个前因条件层面简要评述了东北三省的制度转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