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远程在场:从媒介到终端产品的建筑影像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建筑与建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建筑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建筑表现的历 史。不同阶段不同种类的建筑表现,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 们对建筑的创造和认知。但是这种作用的发生往往是隐性的无形的,不为人们 所察觉。建筑表现媒介对建筑发展的作用力,在影像时代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 峰。建筑影像以其虚拟现实和增量复制的特性,深深地介入建筑的大众消费领 域,笼罩着人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屏蔽了身体之外的物质环境,从而左右了 人们对建筑和城市的认知与需求。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本论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现当代建筑最主要的大众 传媒——建筑影像。研究它在建筑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发生作用的方式。 进而确立建筑影像在建筑学中的身份,使得这一身份可以与它所起到的作用相 衬,从而被足够地重视和运用。围绕六个关键词,本论文的课题研究分上、下 两篇,由浅入深地探讨了的建筑影像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动态影像:为建筑史补充建筑影像史 文中的“影像”是“动态影像”(Moving Image)的简称,是指由传统声像 技术或数字化声像技术生成的,动态的并具有大规模复制性的非物质形式。包 括传统的电影、数字化动态图像、虚拟视像等等。 尽管建筑史学家高梅兹和建筑师矶崎新都曾经提到建筑史很大程度上是建 筑表现的历史;尽管塔夫里和弗兰姆普顿都曾经在各自的现代建筑史著作中放 入建筑影像作为案例,但建筑影像发展的历史线条从未清晰过,它们隐匿在历 史片断的偶尔呈现中。本文的上篇,即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给建筑影像梳 理一条虽不太全面但尽可能连贯的历史脉络,为接下来本文或其他研究者的研 究提供初步的资料储备。 (2)传播学+透镜模式:探讨建筑影像的作用机制 本文研究的第二个内容是,探究建筑影像在建筑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也 就是传播模式。这须得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式,在模式的研究中明确传播要素 之间的关系。建筑的影像传播相比建筑物的直接传播,它属于大众传播;相比 通常信息的大众传播,它属于艺术传播;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大众传播,它 又属于演绎性极强的传播。因而,不能套用现有的传播模式,而需要根据建筑 与影像的特性重新建构传播模式。透镜模式,就是重新建构的成果。在此基础 上,建筑影像在传播链中的位置和作用机制逐渐得以明晰。 (3)透明性+远程在场+终端产品:确立建筑影像的本体属性 本文的最终目的,绝非提供一堆建筑影像资料和作用模式,以便建筑研究 富于趣味和条理。本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确立建筑影像以建筑本体的属性。 因此本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分析建筑本体观的演变,并在明确了“在 场”与“本体”的同一性,以及玻璃与影像在“透明性”上的同构关系之后, 相对于玻璃所带来的“近程在场”,引入了“远程在场”的概念。将建筑影像 界定为“远程在场建筑”,从而确立它以“远程在场建筑”的建筑本体身份。 这一身份使建筑影像自身有可能成为建筑文化消费链上的终端产品,而不仅仅 是输送产品(建筑实体)的渠道。它可以超脱(甚至消解掉)建筑实体而直接 被大众消费。文章中许多案例都可以验证,这种消费大量存在,甚至在当代成 为建筑消费的主要方式。 由于传播模式与涉及媒介问题的本体讨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论文研究的 二、三部分内容合并在下篇——关于建筑影像本体的大讨论中。 论文结语部分,作者在总结研究中的几点启发之后,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以期待唤起更多建筑研究者对建筑影像及建筑传播的关注、探索和参与。 关键词:动态影像 传播学 透镜模式 透明性 远程在场 终端产品
其他文献
论文针对在我国的城市改造中城市多样性正在被不断削弱的现象以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讨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尝试在策略层面探讨城市规划的相关对策。论
学位
传统的公司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均侧重于探讨企业或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较少涉及对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效应研究。然而,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最小生产单元,在全球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土地利用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宏观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中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微观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所呈现的
在哈尔滨近代建筑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主体建筑风格不能不说是从俄罗斯传播而至的外来风格的体现,俄罗斯建筑文化对其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十年的风格特征的形成发展
西安明城墙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建成,至今已有600余年,是我国目前保留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明城墙。西安明城墙及周边地段(顺城巷区段)的保护是明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是多伦多市在世纪之交举办的一次国际性的设计竞赛,曾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公园的场地位于一处废弃的空军基地上,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高度的人工利用已经遭到
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后来居上,短短三十年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这段工业奇迹造就了大批优秀近代工业建筑。作为德国工业的发祥地,柏林在工业鼎盛期中留下的大量工
学位
在当代新的建筑语境下,课题以住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为切入点,试图对呼和浩特市住区城市语言进行初步探讨。笔者遵循扎根理论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空间的角度,分历史和现状两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能源已经日益显现出它的稀缺性.节能不仅具有生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还是一种战略.建筑是耗能大户,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建筑物消耗了近40%的能
屋顶花园是提高绿化面积、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屋顶花园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然而却未能在我国城市内普遍推广,原因何在?本文参照国内外有关技术研究成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