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建筑与建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建筑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建筑表现的历
史。不同阶段不同种类的建筑表现,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
们对建筑的创造和认知。但是这种作用的发生往往是隐性的无形的,不为人们
所察觉。建筑表现媒介对建筑发展的作用力,在影像时代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
峰。建筑影像以其虚拟现实和增量复制的特性,深深地介入建筑的大众消费领
域,笼罩着人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屏蔽了身体之外的物质环境,从而左右了
人们对建筑和城市的认知与需求。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本论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现当代建筑最主要的大众
传媒——建筑影像。研究它在建筑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发生作用的方式。
进而确立建筑影像在建筑学中的身份,使得这一身份可以与它所起到的作用相
衬,从而被足够地重视和运用。围绕六个关键词,本论文的课题研究分上、下
两篇,由浅入深地探讨了的建筑影像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动态影像:为建筑史补充建筑影像史
文中的“影像”是“动态影像”(Moving Image)的简称,是指由传统声像
技术或数字化声像技术生成的,动态的并具有大规模复制性的非物质形式。包
括传统的电影、数字化动态图像、虚拟视像等等。
尽管建筑史学家高梅兹和建筑师矶崎新都曾经提到建筑史很大程度上是建
筑表现的历史;尽管塔夫里和弗兰姆普顿都曾经在各自的现代建筑史著作中放
入建筑影像作为案例,但建筑影像发展的历史线条从未清晰过,它们隐匿在历
史片断的偶尔呈现中。本文的上篇,即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给建筑影像梳
理一条虽不太全面但尽可能连贯的历史脉络,为接下来本文或其他研究者的研
究提供初步的资料储备。
(2)传播学+透镜模式:探讨建筑影像的作用机制
本文研究的第二个内容是,探究建筑影像在建筑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也
就是传播模式。这须得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式,在模式的研究中明确传播要素
之间的关系。建筑的影像传播相比建筑物的直接传播,它属于大众传播;相比
通常信息的大众传播,它属于艺术传播;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大众传播,它
又属于演绎性极强的传播。因而,不能套用现有的传播模式,而需要根据建筑
与影像的特性重新建构传播模式。透镜模式,就是重新建构的成果。在此基础
上,建筑影像在传播链中的位置和作用机制逐渐得以明晰。
(3)透明性+远程在场+终端产品:确立建筑影像的本体属性
本文的最终目的,绝非提供一堆建筑影像资料和作用模式,以便建筑研究
富于趣味和条理。本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确立建筑影像以建筑本体的属性。
因此本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分析建筑本体观的演变,并在明确了“在
场”与“本体”的同一性,以及玻璃与影像在“透明性”上的同构关系之后,
相对于玻璃所带来的“近程在场”,引入了“远程在场”的概念。将建筑影像
界定为“远程在场建筑”,从而确立它以“远程在场建筑”的建筑本体身份。
这一身份使建筑影像自身有可能成为建筑文化消费链上的终端产品,而不仅仅
是输送产品(建筑实体)的渠道。它可以超脱(甚至消解掉)建筑实体而直接
被大众消费。文章中许多案例都可以验证,这种消费大量存在,甚至在当代成
为建筑消费的主要方式。
由于传播模式与涉及媒介问题的本体讨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论文研究的
二、三部分内容合并在下篇——关于建筑影像本体的大讨论中。
论文结语部分,作者在总结研究中的几点启发之后,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以期待唤起更多建筑研究者对建筑影像及建筑传播的关注、探索和参与。
关键词:动态影像 传播学 透镜模式 透明性 远程在场 终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