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蜜蜂蜇人后能引起持续自发性疼痛反应、痛觉过敏(或/和感觉异常)以及局部的炎症反应,然而关于其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我们实验组以往研究发现,大鼠足底皮下注射蜜蜂毒(bee venom,BV)后,动物表现为持续自发性伤害性反应(persistent spomaneousnociception,PSN)和与病理痛有关的炎性痛敏。研究表明辣椒素敏感的初级传入纤维(capsaicin-sensitive primary afferent,CSPA)参与BV诱导的持续1h的PSN和持续约3-4天的热或机械痛敏,这些传入纤维也介导蜜蜂毒诱导的脊髓背角广动力域(wide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的长时程持续性自发放电以及对热/机械刺激反应性的增强。总之,研究数据显示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在蜜蜂毒诱导的PSN和热或机械痛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有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BV穴位或疼痛部位注射具有镇痛作用。 蜜蜂粗毒有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多肽类[蜜蜂毒肽(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肥大细胞脱颗粒肽(mast cell degranulatingpeptide,MCDP)等],酶类[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PLA2)等],胺类(组胺、多巴胺等)和其它物质。为了研究蜜蜂毒试验中疼痛和炎症的外周机制,理解每种肽能成分的药理学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我们实验室研究发现皮下注射占蜜蜂粗毒50%的蜜蜂毒肽(25μg/50μl,50μg/50μl)能引起持续自发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