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道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一时期重玄学的出现与兴盛是道教在义理上臻于成熟的表现。益州道士王玄览(公元626-697年)是道教重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流传下来记载他生平与思想的作品有《玄珠录》一书。 王玄览的思想围绕老子之“道”层层展开。对于作为终极理想与终极实在的“道体”,王玄览延续前期道教学者如成玄英等对“有”“无”道体论的超克,独树一帜地借用佛教术语将道体表述为“即空而应”。在此基础上,运用“谴之又谴,不着二边”的重玄方法,化解道之显现即现象界可能产生的种种二元对立,从而为其修道思想做了充分的理论铺垫。为打通道与众生之间的桥梁,解决人主体与道本体的矛盾,王玄览反复论辩道性与众生性的关系,并将全部理论归结为心识的运用,将修道看做一个涤除知见、心性修养的过程,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道教心性学。在具体炼养方法的运用上,他主张“坐忘行心”和“定慧双修”。 唐初三教鼎立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王玄览的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通过对佛教义理有选择地采纳与融摄,冶释老于一炉,丰富增益了自身的道教思想学说,使他成为重玄诸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本文将王玄览援佛入道的理论表现总结为名言词旨、中道思维和“识”的观念三个方面。 与前辈学者对王玄览道佛融合思想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归纳分析方法对王玄览思想的内在逻辑线索做了梳理;二是重点突出佛学对王玄览的影响,特别是对《玄珠录》当中“识”的观念与佛教唯识学做了比较研究;三是从宗教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对王玄览宗教信仰与实践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做出整体评价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