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户籍体制和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子女无法跟随流入城市,由此产生大量留守儿童。父母进城务工,一方面短时间内有效的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加速了自身及家庭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造成子女长期与父母分离的格局,子女的身体、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到其教育状况。本文在父母务工背景这一框架下,从学业成绩和自我教育期望两个角度,讨论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教育的影响,我们发现,留守子女与非留守子女在学业成绩和自我教育期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已有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的留守子女对父母外出较为敏感,本文以10-15岁的留守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先从留守子女学习评价、家庭教育重视度、生活状态、教育期望等对其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描述性分析的结果,分学业成绩和自我教育期望两个部分展开实证分析。在每一个部分内部,引入父母教育期望作为中介机制,探讨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 本文通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14年CFPS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1)基于样本截面数据的发现,与已有研究结果大致契合,父母外出务工的确会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相较于非留守子女而言,留守子女的综合学业成绩较差,留守子女的自我教育期望略低。(2)相较于非留守子女,父母外出务工,无论是双方何种外出组合模式,均对子女的学业成绩和其自我教育期望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外出务工能提升父母的教育期望,从而部分的调节了这种负面效应。(3)母亲的“照料效应”大于父亲“收入效应”:10-15岁年龄段的留守子女受母亲的影响更大,母亲角色缺位给子女教育带来显著的负效应。因此,仅母亲外出务工的家庭其子女的学业成绩更差,子女的自我教育期望更低;仅父亲外出务工的子女比非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好,原因可能在于母亲对子女的照料作用改善子女学业表现,父亲务工收入改善了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支持,从而正面影响了子女学业成绩。(4)在务工距离上,同样契合这一结论,父母在本县务工,尤其是母亲在本县务工有助于子女获得较好的学业表现,提升子女的受教育意愿。母亲在省外务工对家庭的教育期望和子女的学业成绩均具有明显的负效应;(5)在务工职业上,父母从事稳定工资受雇类职业比父母农业务工的子女学业成绩要好,父母从事非农自雇职业不具有显著差异,且父亲职业对子女学习成绩的作用最为显著。务工职业与子女的自我教育期望之间无显著影响效应。(6)教育期望可能是父母外出务工影响子女学业成绩和子女自身教育期望的重要中介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