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长征中,“公正”与“效率”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审前准备程序本着“提高司法质效、促进庭审集中”的目标应运而生。庭前会议作为最常用的审前准备,会议内容可涵盖审前准备程序的全部内容,其程序性价值不言而喻。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以及2015年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出台,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庭前会议制度,明确庭前会议的主要工作为固定本案诉讼请求,组织证据交换以及整理争议焦点,同时还可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长征中,“公正”与“效率”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审前准备程序本着“提高司法质效、促进庭审集中”的目标应运而生。庭前会议作为最常用的审前准备,会议内容可涵盖审前准备程序的全部内容,其程序性价值不言而喻。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以及2015年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出台,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庭前会议制度,明确庭前会议的主要工作为固定本案诉讼请求,组织证据交换以及整理争议焦点,同时还可处理撤诉、当事人和解等事项,庭前会议在纠纷解决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受我国立案登记制与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影响,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公民权利意识觉醒,我国诉讼案件数量呈“井喷式”迅速增长,全国各地法院为缓和“案多人少”之矛盾,将庭前会议作为一个重要的纠纷解决平台。但由于立法过于概括、法理分析不够深入,庭前会议有着“促使民事审判提速增效”的表象,实则审判色彩浓厚、适用混乱,存在违背司法规律和司法程序性之虞。有鉴于此,文章从庭前会议制度的运行现状出发,通过对司法实践中几个典范法院的实地调查及经验资料分析,对我国不同地区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情况进行总结与比对,得出庭前会议制度“功能实现受阻”是目前该制度运行困境之症结所在的结论。在“庭审中心主义”改革的大方向下,需要厘清庭前会议与庭审程序的关系,庭前会议也应当重新定位其应有的几项功能。庭前会议制度的构建将以应有功能的实现为目标,在为庭审做好充分准备的大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具体的规则设计。
其他文献
依我国《民法典》第461条之规定,恶意占有人对占有物之毁损灭失的赔偿责任为严格责任,即便存在第三人介入侵权行为,亦不免责。在第三人致恶意占有人占有的他人之物毁损灭失情形,第三人行为在侵害权利人之物权的同时,也侵害了恶意占有人的占有。而恶意占有人在须对权利人承担物之毁损灭失的损害赔偿责任的同时,却不能对第三人主张占有损害赔偿。因为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占有具备权属内容为前提,而恶意占有人之占有不具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和解并未被纳入有名合同的范畴。然而实践中存在有大量涉及和解合同的案例,其中大多是涉及和解合同撤销的案例。因为学界对和解合同撤销事由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所以法院的判决并未考虑到和解合同的特殊性。和解是以消除争执和不确定性为目的,双方通过互相让步而订立的合同。其构成要件包含两大部分,即存在争执和不确定性的法律关系以及互相让步。对和解合同效力的探寻应结合和解合同的性质进行研
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公司内部决议的外部效力问题,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裁判结果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未能正确区分民商法立法原则的差异,致使民法的善意被不当商用。同时,也未能正确界定出法定与章定议决事项效力范围的不同,及准确认定出公司真实意思表示的载体。欲厘清公司内部决议产生外部效力的原理,首先应对公司内部决议的性质进行准确界定,公司内部决议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应被认定为兼具意思表示与法
不法合同意指违反强制性规定及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本文研究对象为不法无效合同财产返还问题。合同无效返还规则为法律行为无效制度之延续,其目的在于通过返还阻却当事人所欲追求法律效果的实现,彰显法律秩序的否定性评价,从而实现管制目的。但问题在于,未区分无效事由的统一返还模式,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法律评价的一致性要求,但不法事由的独特性亦因之被抹杀。其一,因违反强制性规定与背俗对于法律秩序更为强烈的冲击,法律绝
受《美国统一商法典》动产担保交易实质担保观的影响以及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的指示,为优化我国营商环境,《民法典》第416条规定了价金担保超级优先权(以下简称“价金担保权”)这一全新动产担保物权规则,《<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57条进一步作出规定,对适用第416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法律问题作出解释。与《美国统一商法典》对价金担保权进行系统、全面规定的做法不同,我国《民法典》仅对价金担保权仅规定
连带债务中一人事项效力问题是《民法典》近期研究的热点,《民法典》突破以往对连带债务只有总括性规定的藩篱,在第520条中进一步规定了四类一人事项产生及于其他保证人的绝对效力,但是新规对共同保证中的一人事项之效力问题并未有所论及。然则,未约定份额共同保证之一人事项在实务中广泛存在,其中个别请求的涉他效力问题,即债权人向部分保证人主张权利之行为效力是否会及于其他共同保证人的问题,涉及到诉讼时效与保证期间
根据《民法典》第537条,债权人基于代位权,可直接受偿次债务人的给付。这一规则,针对金钱债权的代位行使情形而设计。《民法典》第535条对代位客体的扩张,使得诸多权利的代位行使效果,无法由《民法典》第537条调整。在明确我国代位权客体的前提下,梳理《民法典》第537条的例外情形,并构建相应的代位权实现路径,是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司法适用的首要任务。《民法典》对代位权客体的扩张较为保守,无法有效回应迫切的
民间委托理财合同主要是指:委托人与不具有专门金融主体资格的自然人、一般企业等民商事主体建立委托理财关系时所订立的合同。保底条款则是在委托理财关系中,受托人向委托人承诺用于理财投资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受托人在向委托人承诺本金不受损失的同时进一步承诺一定的最低收益率,理论上又被称之为刚兑条款。从近几年的民间委托理财实践来看,保底条款已成为民间委托理财合同的必备条款。常见的保底条款主要有两类:保证本金型
证明妨碍,指的是持主观故意或过失的不负证明责任的一造,在系属发生之前或之中,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作出的,妨碍负证明责任一方当事人使用本可以利用的证据之行为。2019年版《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民事证据规定》)对我国现行法体系下的证据法规范已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原有证明妨碍规则体系进行了完善,理顺了证明妨碍规则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关系,完善了文书提出命令程序,添加了当事人真实、
我国当下民事诉讼立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限制处分原则,这一特殊原则主要体现在家事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中。民诉法规定的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广泛适用于民事诉讼中,而限制处分原则较多适用于家事案件这一特殊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限制处分原则是处分原则适用的特殊情形,是处分原则的一个补充。目前大陆法系学者对于处分原则的理解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部分,从广义角度对处分原则进行分析,即意味着对其概念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