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地主形象,由于历史文化情境的不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十七年”时期的作家对这一形象的把握大多是从阶级尺度出发,使这一时期的地主形象具有了类型化的特征;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则更加注重在人性视野下展现其丰富的性格特征,并不断挖掘地主身上复杂的人性特质。造成“十七年”和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地主形象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代语境的不同,也有创作者和读者对历史、文化、文学、审美等理解的变化,更有文学、文化潮流变更的影响。对当代文学来说,地主形象从“十七年”时期具有类型化的特征向新时期以来越来越人性化的转变意味深长,这不但表明文学、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同时也表明了文学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审美上的更加多样化。本文以当代小说中的地主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四五十年代一些解放区文学、建国后“十七年”小说、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对地主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从“十七年”和新时期以来两个大的区间展开集中讨论,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中地主形象书写的历史变迁,以及作家们在不同语境下对地主形象和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与表达。第一章主要分析“十七年”小说对地主形象的塑造,论述阶级斗争语境下地主形象的主要特征。在当时的主流文学叙事中,对地主的书写,给文学史留下了大量的典型的“恶霸”型地主形象,但是细读文本会发现,即使是在阶级斗争氛围十分浓厚的氛围下,一些有自主意识的作家仍能认识到作为一个作家的文学责任,所以在他们的创作中地主形象没有被描绘的过于妖魔化,而是呈现出一些人性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同时本章还会探寻“十七年”小说中地主形象呈现不同面貌的深层次的背景及原因。第二章主要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的地主形象为研究对象,发掘这一时期小说中地主形象的新特性,比如在“十七年”文学中不可能在地主身上得到体现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舍生取义等特质,人性中温情与美好的一面在地主身上得以体现,他们的性格越来越丰富,形象越来越饱满。同时进一步从时代大环境的转变、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国内新的文化、文学观念的熏染等方面找寻新时期以来地主形象得以重塑的缘由。第三章主要是从历史事实、文学审美两方面对地主进行更加深刻的阐释与透析,同时结合作品对“十七年”和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叙述视角、叙事策略上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并说明这些叙事手法上的变化对地主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