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左岸地下水系特征及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gf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东德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第一梯级水电站,总库容74.3亿m3,最大坝高265m,总装机容量102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401.1亿kWh,为大(1)型Ⅰ等工程。电站位于扬子准地台川滇背斜构造内,具有基底和盖层双重构造特征,构造具多期性和继承性,坝址由下元古界浅变质碳酸盐岩及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地质条件复杂。电站在施工中揭露了温度30度、稳定流量达200m3/h的KW3岩溶地下水,与上游热水塘温泉群、大坝下游水厂温泉、高线路1-2号隧道热水,构成沿金沙江左岸线状发育的热水系统。这种复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水电站的建设,以厂房和隧洞施工、水库蓄水为典型,势必破坏地下水循环系统,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  论文以地下水系统思想为指导,结合乌东德水电站复杂地质条件下坝址左岸众多水文地质问题,运用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和水化学、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理论和方法,构建坝址左岸特有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型,以此划分左岸地下水系统,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在地下水系研究基础上,深化坝址左岸地下热水发育特征及形成模式研究、KW3岩溶地下水形成机制研究,并结合水文地质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理论,开展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论文研究主要成果有:  (1)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构造格架、构造演化历史、金沙江河谷演化历程、岩溶发育特征等方面深化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地质结构研究,建立了乌东德水电站复杂地质条件上下叠置、含隔水层相间的水文地质结构。  (2)通过全面整理及分析乌东德坝址水化学资料,运用系统聚类分析、诺瓦克系数等方法对坝址区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金沙江两岸水体水化学具明显差异,显示出流域对水化学特征的控制。同时,SO42-和Mg2+、Na+和Cl-的相关性高,对判断左岸地下水中离子异常及地下水来源的识别,具理论和实践意义。坝址左岸不同流域、地层水均衡计算研究表明,左岸地表流域内水量存在严重的收支失衡,各流域含水系统具逾越地表分水岭之互补、互排关系,具远补、远排深层地下水特征,左岸具有复杂的地下水流动系统。  (3)在水文地质结构、水化学及水动态均衡研究基础上,依据地表分水岭边界、断层边界、岩层接触边界,将左岸地下水系统划分为倮佐断裂-分水岭区(Ⅰ)、震旦系-白垩系盖层区(Ⅱ)以及下元古界近坝区(Ⅲ);按地下水垂向流动特征将左岸地下水分为倮佐断裂北东浅循环带、坝址左岸深循环带、坝址近岸浅循环带、侏罗系-白垩系砂泥岩风化裂隙水带,即“三区四带”。并对左岸各地下水系统动态特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补给、径流、排泄模式进行研究。  (4)通过热水水化学、同位素、热储温度、循环深度研究,将金沙江左岸热水分为热水塘断层热水区、下元古界近坝热水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热水区三个彼此独立的地下热水系统。研究表明,热水均为大气降雨补给,以正常的地温增温为热源,各热水系统具有不同的热储及盖层条件。  (5) KW3岩溶地下水具顺层发育特征,属于充水型岩溶地下水系统。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表明,KW3岩溶地下水“最可能”接受老黑山一带大气降雨及地下水的补给,并以倮佐断裂带网状发育断裂为通道,在近坝区褶皱与断裂的综合地质作用下,顺层径流,在老鹰嘴一带以小规模泉、裂隙浸水形式向金沙江排泄。  (6)电站建设中工程的揭露不会破坏热水塘天然温泉群,但水库蓄水后坝址上游的热水将会由于水库蓄水而消失,下游的水厂温泉仍具有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电站蓄水后地下水循环强度减弱,水岩作用程度减弱,左岸高SO42-的地下水腐蚀问题将有所改善。KW3会疏排左岸地下水年补给资源量的11%,现有水文地质条件下主要是对地下水静态储量的消耗,在左岸防渗帷幕的构建后地下水资源将会逐渐恢复,不会对倮佐断裂带水资源带来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是一种以液体甲醇为燃料的新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可低温启动、清洁环保等优点,很有希望作为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轮椅车以及手提
本文根据云南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6),变革剧烈的新阶段(1977-1999),高等教育迅速普及化(1999年至今)这
本研究以聚丙烯(PP)为基体,采用(原位)悬浮聚合制备出与PP具有良好复配性能的聚苯乙烯(PS)及聚苯乙烯/纳米氧化铈(CeO2)杂化材料(Hy-PS)。系统研究了PP/PS,PP/Hy-PS共混体系特性、纤维成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纳米氧化铜作为一种多功能精细无机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还可以作为各种反应的催化剂及催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首先用了两种固相反应来制备纳米氧化铜,探索其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接着在液相体系中分别选择了碳酸氢铵和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出纳米氧化铜,并对其反应机理、反应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产物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差热分析(DTA)、傅立叶红外光谱(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质量为生命,向教研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率,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三级本科生的质量成为了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