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我国水源水污染现状及给水处理的发展情况、强常规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状况以及结合昆山自来水集团的水源水的特征(冬季低温低浊,夏季藻类较多),利用强化常规处理
【出 处】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我国水源水污染现状及给水处理的发展情况、强常规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状况以及结合昆山自来水集团的水源水的特征(冬季低温低浊,夏季藻类较多),利用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对庙泾河水厂工艺进行研究,从而降低出水浊度,达到改善水质目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实验室静态杯罐试验、中试试验、生产性试验。
实验室静态杯罐试验证明:混凝剂的稀释度对混凝效果有很重要关系,并且稀释混凝剂采用溶剂的纯度对水质的净化效果也有很大影响。不同沉降时间对模拟出水水质的影响试验说明了选择合适的沉淀时间是试验的关键之一。采用聚合氯化铝和活化硅酸作为絮凝剂,对滤前水进行二次絮凝,观测其对滤后水质及过滤周期的影响。主要以滤柱出水浊度和小颗粒数为主要监控指标,并观察过滤周期以及出水COD等常规指标的变化来确定絮凝剂的种类。
中试试验证明: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沉淀出水的浊度和>2μm的颗粒数呈下降趋势,网格絮凝沉淀池在同样投加量的情况下要比机械搅拌沉淀池出水水质好,并且相同出水效果时前者比后者的投加量要少。从整体上来看网格絮凝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占有优势。本次中试试验主要考察聚合氯化铝和活化硅酸两者对于昆山水厂沉后水的浊度去除作用。结果表明PAC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二次絮凝剂。
生产性试验证明:混凝剂投药量为20mg/L时出水水质最好,并且相对于原水水质,浊度和颗粒数的去除率达到75%以上。在预臭氧投药量为0.8mg/L时沉淀池出水水质最好,浊度和>2μm的颗粒数分别为1.55NTU和6700个/mL左右。投加活化硅酸的生产性试验表明随着水温和活化硅酸投加量的增大,对浊度以及颗粒物总数的去除率都有所降低。生产性试验的滤砂采用两种规格的均质滤料,分别进行投加二次絮凝的生产性试验,并对药剂混合时间、药剂量、混合条件进行试验编组,通过不断的试验,并结合反冲洗方式和周期变化,对滤池出水浊度以及颗粒数进行监测,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并证明了强化过滤确实可以有效改善昆山水厂出水水质,可以将滤后水的出水浊度数从原来的0.4NTU降到0.1NTU水平。
其他文献
磷酸钙骨水泥(CPC)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可任意塑形及固化过程放热小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骨修复材料。但是磷酸钙骨水泥作为承重骨支架力学性能不
论文采用湿法捕集技术、固液吸附理论,综合塔板喷淋、雾化液滴湍流冲击等多种捕集手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气溶胶湿法采集装置,对其结构、原理进行了详细探讨,对装置的各主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通过GEO-SLOPE软件,对某黄土—基岩高边坡加固前后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借助于SLOPE/W计算模块进行高边坡稳定性优化分析,优化了局部坡段锚
本研究提出以大气颗粒物中典型的矿物细颗粒石英、方解石作为复合颗粒物的载体,通过共混复合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Pb/Cd与有机污染物苯并芘,研究复合污染物粉尘对细菌的损伤作用及毒性机制;从细胞膜生物分子特性变化及氧化损伤和膜损伤两方面入手探讨复合污染粉尘与人体常见菌在界膜表面的作用,为评价大气污染物不同粉尘、负载重金属、有机物粉尘进入体内后的毒性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选取人体常见菌--大
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联合组队,在拉哈特遗址东南墓地发掘1座中型墓葬,该墓葬保存完好、构筑过程清楚,时代当属于早期铁器时代.同样
2019年5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M11-2进行了补充发掘.该墓为“L”形的砖室墓,在长斜坡墓道的东壁开有甬道,再在甬道东端的北壁掏挖出洞室.在洞
随着我国车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车辆噪声辐射声级和公路交通噪声频率特性也发生着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相继开发了公路交通噪声的预测模式。然而,这些模式通常以不同频率下的声能平均值为噪声评价基础,忽略了噪声的频率分布特性。另外,在目前普遍使用的FHWA预测模式中,假设车辆是以恒定速度行驶的单极源,忽略了其自身构造以及车速的差异性,对于车身较长或处于低速行驶状态的机动车辆
2018年9~10月,中塔联合考古队调查了位于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西南部的贝希肯特谷地,新发现并发掘了卡什卡尔墓地.该墓地可分为4个地点(Ⅰ~Ⅳ),共有50座墓葬,地表多有椭圆形石封
2018~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联合对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房址、圆形遗迹以及大量的倒塌堆积,出土了大量
在碳纳米管(CNTs)的改性方法中,低温等离子体具有省时、清洁、可控等优点,通过该技术可成功引发各烯烃类单体在CNTs表面的接枝。本文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单壁碳纳米管(S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