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hua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是气候变化中两个重要的变化状态,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其大尺度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特别是成因与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而气温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暖停滞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气温亦参与并影响水文过程,在去除对地表径流影响相对重要的降水、蒸发、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后,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地表径流有多大影响?探索揭示这个影响是否能为诸如天然流域降水平稳而径流大幅减少等径流与主要影响因子间常规响应下难于解释的一些现象提供参考?这些是当前亟需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探索方向。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较多且地形地貌复杂,在水文气候变化方面代表性较强,在此开展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特征和机制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研究具有典型性。利用分布于中国地区622个气象站点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气象数据,CMIP6多种模式,60个代表性水文站点实测径流数据等,采用WBM模型、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理论的水量平衡等方法,分析揭示了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及其前后特征值的时空变化规律、机制以及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地表径流的定量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地区年、季气温发生突变时间与全球相呼应,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出现北早南晚的纬度差异,平均最低气温突变最早(1974年~2002年),平均最高气温突变最晚(1980年~2006年)。气温突变后5~15年,中国部分地区气温发生变暖停滞,停滞年份介于1989年~2013年之间,主要集中在1998年和2007年,未发生变暖停滞站点集中在40°N以南地区,气温变暖停滞时间呈现冬季最早、夏季最晚的规律。2.中国地区年、季气温突变前,三类气温均呈微弱上升/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在-0.1℃/10a~2℃/10a之间,由东南向西北变化愈加剧烈。气温突变后至变暖停滞前,大部分地区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气温变化相对剧烈的区域集中在温带大陆、高原山地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区北部,最大升温速率达4.8℃/10a,是气温突变前变化速率的1.2~4倍,平均最高气温则在100°E以东30°N以南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气温发生变暖停滞后,三类气温变化速率均减慢至接近于零或小于零,冬季平均最高气温最大下降速率达-4.5℃/10a。3.中国地区年际三类气温突变/变暖停滞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PDO、AO处于正/负位相、AMO及SR持续上升/下降,MEI突变、各地区WS、AP、RH持续下降/上升的共同影响导致的。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东北及东南地区年际气温突变/变暖停滞,贡献率在15%~30%之间;SR、AMO、MEI、PDO对三类气温突变/变暖停滞显著影响范围最大,影响整个中国的80%以上区域,对气温突变/变暖停滞的综合贡献率在39%~50%、23%~41%之间;受RH、AO、WS、AP显著影响区域占40%~60%,主要影响中国东北及西北地区气温突变/变暖停滞,对气温突变/变暖停滞的综合贡献率在40%~59%、35%~47%之间。人类活动与本次选取的自然变率因子对中国地区年际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综合贡献率在56%~75%之间。4.季节气温突变/变暖停滞方面,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东北及东南地区气温,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各季节气温发生突变/变暖停滞,贡献在10%~30%之间。人类活动的增强与PDO、AO处于正/负位相、AMO及SR持续上升/下降,MEI突变、各地区WS、AP、RH持续下降/上升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季节气温突变/变暖停滞。春季气温突变/变暖停滞主要受除RH、AP以外其它因子的共同影响,综合贡献率在65%~72%左右;夏季气温突变/变暖停滞在长江以南地区受人类活动、PDO、AMO、MEI等因子综合影响较大,综合贡献率在65%以上;秋季气温突变/变暖停滞则是在30°N以北地区受人类活动和部分自然变率因子的综合影响较大,综合贡献率在58%~72%之间;人类活动和AO、WS、AP等在东北及内蒙古高原地区共同影响冬季气温突变/变暖停滞,综合贡献率在65%~75%之间。人类活动与本次选取的自然变率因子对中国大部分地区季节气温突变/变暖停的综合贡献率达70%以上。5.中国地区大部分代表性水文站点多年径流呈下降趋势,整体上北方流域径流下降速率明显快于南方地区,尤其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后,大部分代表性水文站点径流发生了减少突变,北方地区径流突变时间整体略早于南方地区,突变后部分水文站点径流最大减少达50%以上。6.气温突变/变暖停滞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整个或常规时段气温对径流的平均影响,尤其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包含融雪径流的地区,剧烈的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对径流的影响平均在8%~15%之间。气温突变前后,平均温差在2℃~4℃之间,对径流的影响由突变前的3%~8%增大至突变后的6%~15%,西北包含融雪径流的个别水文站点,气温突变对径流的影响高达20%,是突变前的1.5倍;气温发生变暖停滞后,仍保持在高位,对径流的平均影响在6%~10%。部分天然流域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中,气温突变/变暖停滞对径流的影响在8%~12%。本研究在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机制及其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创新,在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变化规律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定量影响成果方面有一定新颖性,为解释径流与主要影响因子间常规响应下难于解释的一些现象提供了新参考,亦为整个中国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应对水资源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全自动病理组织脱水机乙醇浓度的变化对组织块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应对措施。方法:通过使用乙醇浓度计检测樱花全封闭脱水机每缸乙醇溶液使用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乙醇浓度变化对组织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全自动病理组织脱水机运行1~4次,所有组织块均取得了良好的脱水效果;第5次时偶尔会出现脱水不良,主要是因为子宫肌瘤组织在制片时存在一定困难,这是由于该组织容易化开所
期刊
酸奶是盛行全球的发酵乳制品之一,不仅为人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还可保障消化健康、提升免疫力并改善胃肠不适。然而,酸奶或其中的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仍缺乏深入研究,很大程度是由于酸奶中的乳酸菌以低丰度物种的形式进入肠道,难以被常规分析方法捕获。本研究纳入60名青年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食用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而成的普通酸奶,另一组食用由普通酸奶发酵剂和益生菌Probio-M8共同发酵的
学位
期刊
真空冷冻干燥作为最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乳酸菌发酵剂的工业化生产中,但干燥过程中菌体仍不可避免的受到低温、酸、脱水和氧化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菌体损伤甚至死亡。目前,对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损伤和活力降低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乳双歧杆菌Probio-M8作为研究对象,从乳清蛋白水解物中分离得到的抗氧化肽HP3-2作为冻干保护剂,探究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氧化应激对细胞膜结
学位
集约化饲养是我国肉羊产业的发展趋势,现已明确饲养方式会影响羊肉品质,但尚不清楚这种影响是否会持续到宰后成熟过程。宰后成熟是完成肌肉嫩化,提高肉品质的重要过程,同时参与肌肉嫩化的细胞凋亡也会在此过程中发生。因此,本研究基于细胞凋亡通路探究饲养方式(放牧与舍饲)对羊宰后成熟过程中肌肉生化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不同饲养方式下的蒙古羊为研究对象,选取背最长肌置于4℃条件下进行宰后成熟,分别于0、1、
学位
乳酸菌作为食品工业和人体肠道中重要的微生物,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而生物膜的存在可有效提高乳酸菌抗逆性。但是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其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筛选具有较高成膜特性的有益乳酸菌并进行鉴定,同时以菌株不同生长状态为基础,分析其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及产信号分子AI-2的能力,探讨菌株抗逆性与信号分子AI-2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分析对信号分子AI-2关键基因luxS进行敲除,
学位
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防风固沙植物,其防风阻沙效果与株丛形态及配置方式关系密切。本研究对天然分布的唐古特白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从枝叶性状入手,分析株丛形态对坡向、坡位、立地类型及沙埋环境的响应;并以该结果为依据,采用控制试验的方法,深入探讨唐古特白刺枝叶性状及株丛形态对水分条件、盐碱胁迫、沙埋深度、机械损伤的响应规律,为人工诱导唐古特白刺得到理
学位
由于奶牛场不科学及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大肠杆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因此,开展犊牛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分析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呼和浩特地区周边养牛场的犊牛腹泻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化鉴定的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和培养,并对所分离出的21株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筛选出具有高致病性和耐药性的
学位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作为地中海时期的孑遗植物,耐寒耐旱的优良基因使其成为鄂尔多斯高原草原化荒漠区的重要建群种植物。长期的适应性生存使四合木呈现出特定的构型特征,构型的改变也使其冠层下形成大小各异的稳定沙堆。荒漠灌丛沙堆的沉积和消亡将直接影响灌丛的生长和群落的保护,当前亟需明确四合木植株构型对风沙过程和沉积特征的影响机理。本文以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草原化荒漠区的四
学位
畜牧业是蒙古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从牧人员占总劳动力的30%。纵观几个世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蒙古国一直坚持并传承草原畜牧业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易于遭受自然灾害、疫病危害、市场冲击和政策变化的影响。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率上升,造成的损失也在加重,给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计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包括蒙古国在内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农牧业风险及其管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