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金融结构和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股票市场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对经济增长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新时期货币政策面临的新挑战将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2006年以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开展,中国的股票市场逐步进入全流通时代,股票市场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股票市场已经成为了货币政策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部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世界经济带来巨大打击,也使得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货币政策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四万亿投资救市计划”就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然而,四万亿救市虽然使我国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据最新经济数据显示,这些经济政策的拉动效果明显小于市场预期,同时存在很强的滞后效应。实体经济的“回暖”没有预期中的那样快速和显著,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遭到严重削弱。2010年我国股票价格在2900点左右低位震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银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6次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用以收减货币供给量。2011年以后,中央银行又6次提高法定准备进比率,从而对股票价格起到抑制作用。作为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目前由于存在传统渠道弱化和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受到明显制约。随着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及其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走势和发展,同时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效应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互动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确定股票市场能否成为新的货币政策传递渠道,使货币政策发挥出对宏观经济更加有效的调控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面临的新课题.。影响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仅从“货币供应量”的单一视角进行考量。本文首先介绍了相近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的主要货币政策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继而讨论了货币供应量对于股票市场价格的传导机制,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于股市波动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再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货币供应量确实对于股票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数据较新,选取了1999年1月至2011年11月的上证指数月度收盘价格数据以及同时期的月度M1增量(同比增长率)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采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的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应用前沿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股市发展影响货币政策的内在机制,并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以求研究结果客观准确。采用的时间序列模型克服了传统多元回归方法对非平稳数据的回归时的伪回归问题,并在进行经济分析之前采用指数平滑法对股价指数和M1原数据进行了调整,在研究方法上更为客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