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群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的高品质艺术作品,通过展览等方式获得了同行以及群众的广泛赞誉,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直到现今都让川美雕塑人引以为豪。本文章进行研究分析自五十年代起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西南美专开始学习并留校教学的一代雕塑家,这一批雕塑艺术家以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叶毓山先生、原雕塑系主任郭其祥先生与龙德辉先生、原雕塑系支部书记伍明万先生、王官乙先生、赵树桐先生、罗耀辉先生等为代表。本论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在学界被尊称为“五虎上将”的前五位艺术家,旨在将那一代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的的雕塑作品,以创作时间为线索,将先生们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按照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分五部分进行雕塑语言的分析和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鉴于当前艺术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川美雕塑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雕塑家的艺术成果,分析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对先生们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家们满腔热血地表现新中国新生活,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昂扬斗志与美好未来。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于革命历史题材,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有着不同的雕塑语言表达方式。以时间为轴线,梳理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从六十年代集体创作的《收租院》到八十年代以来的作品为主要研究文本,探究艺术家群体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 第三部分:对先生们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面貌进行分析和研究。本部分主要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创作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轴线,纵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家们的雕塑艺术语言的多元表达。 第四部分:对先生们在非命题性自由创作中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面貌进行分析和研究。立足生活的创作视角基于创作主体审美经验的生活积淀,西方的教学背景是其创作中写实手法运用的基础,而取经中国古代雕塑的精华,是艺术家们寻求自身民族性的自觉追求。结合具体的雕塑创作作品,分析和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群体特色。 第五部分:通过在上述创作题材中先生们的创作分析其艺术追求及影响。分析内容分为,群体创作的艺术追求与风格特色,个体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风格,艺术家们在西南地区的艺术影响和对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在写作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中,将对五位先生的艺术风格研究融入本人的毕业创作作品的思考中,以实践方式进一步思考雕塑语言与风格的问题。 通过对先生们雕塑创作中雕塑语言的运用及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文章期待为中国当代雕塑地域化研究提供适当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