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试图从分析激励主、客体的决策过程入手,系统地探讨组织中的人性与激励问题.该文分析并比较了古今中外不同流派不同领域的人性思想,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善"、"恶"之争,古希腊的"二元论"等;进而介绍了在管理实践中几种经典的人性假设;回顾了西方理论界对激励问题的理论研究所经历的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以及经济学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利己"与"利他"问题是对人性探讨的一大特点,该文明确区分人性的自然出发点及其由此而始的人性的社会化过程,在对人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特别将人性视为"社会化"的过程,在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依存关系中考察人性及人性的发展."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把握个体的真实需求是实施激励的基点.该文对需求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需求的特征,说明了需求、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介绍了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需求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等对管理激励产生沟深远影响的需求理论;针对"需求层次论"的缺陷,提出了"需求结构"的思想,认为社会因素、个体因素以及文化因素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个体的需求结构.该文还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把握激励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动态关系.该文基于激励方与被激励方的决策过程以及决策的有限理性,在总结激励方与被激励方博弈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互动适应型的激励模式,给出了该模式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作框架,以克服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忽略强化理论的不足,提出了设计互动适应型激励模式的原则与支点;给出了一个基于双向信息交流的全过程激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