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一个崭新的概念步入人们的视野,它就是: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有着璀璨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保存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犹如历史的片段,讲述着过去的兴衰起落。但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人类文化的发展趋于同化,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亦逐渐狭小,至此,人们认识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开始积极探寻补救措施。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和“非物质”形态的特殊性,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会更加艰难。 剪纸,又叫窗花、刻纸、剪花,是一项普及性较高的古老民间文艺,通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等方面,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并随着纸的出现逐渐发展、普及。中国的剪纸艺术是取材于其广博的民族和民俗文化,其表现手法丰富,内容新颖,被古今中外的各类人士所喜爱。2006年,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项目。 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的傣族剪纸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作为理论依据,通过专家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影响傣族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结论的基础上,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探寻傣族剪纸的发展出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以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主要对与本文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剪纸艺术等相关研究对象,做了文献综述;第三章系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地——云南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概括;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傣族剪纸艺术的相关概况;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先简单阐明了操作步骤,之后详细描述如何运用因子分析法寻求影响傣族剪纸可持续发展的因子;第六章为对策研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提出实现傣族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第七章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