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豆胞囊线虫作为危害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对大豆生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具有环境友好、对人体无毒无害且高防效等优势的生物防治技术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可通过调控细胞壁抗性抵御外界胁迫,抑制细胞壁的降解或木质化从而阻止营养物质的运输起到对抗外界胁迫的作用。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Snef1650是本实验室筛选出的对大豆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胞囊线虫作为危害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对大豆生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具有环境友好、对人体无毒无害且高防效等优势的生物防治技术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可通过调控细胞壁抗性抵御外界胁迫,抑制细胞壁的降解或木质化从而阻止营养物质的运输起到对抗外界胁迫的作用。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Snef1650是本实验室筛选出的对大豆胞囊线虫具有较高防效的生防真菌。本研究以木质素为出发点,采用真菌发酵液包衣种子技术,结合木质素合成关键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和肉桂醇脱氢酶(CAD)在线虫胁迫下表达变化,探究微紫青霉Snef1650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微紫青霉Snef1650所有浓度发酵液均显示出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作用,其中发酵原液在48 h的校正死亡率可达到95%左右。盆栽试验发现Snef1650可以抑制大豆根系内线虫的发育,发现在3 dpi(days post inoculation),与对照组相比Snef1650处理的大豆根中J2数量降低了35%左右,并且对照组在9 dpi时出现了J4,Snef1650处理组中在15dpi出现J4,此外,20 dpi时Snef1650处理的大豆根中J3、J4和成年雌虫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裂根系统探究Snef1650对大豆抗线虫的诱导效果,发现处理组应答根系线虫侵染减少53%左右。2.为研究微紫青霉Snef1650诱导大豆产生抗大豆胞囊线虫具体作用机制,利用q PCR技术,对感病品种Williams 82和抗病品种小粒黑豆根中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Gm C4H、Gm CAD1和Gm CAD2在线虫胁迫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在Snef1650诱导感病品种抗线虫胁迫进程中,Gm C4H在1 dpi和9 dpi出现了显著上调表达,而在抗病品种中无明显差异,表明C4H基因可能被诱导参与了大豆抗线虫定殖和发育过程。Gm CAD1和Gm CAD2在Snef1650诱导感病品种抗线虫过程中的9 dpi和15 dpi强烈响应,同时与抗病品种中的表达情况存在时间一致性。表明Snef1650诱导了CAD基因在大豆抗线虫的发育和繁殖时期发挥了作用。以上结果表明C4H仅在感病品种中发挥作用,对抗病品种不敏感,C4H可能参与抗胞囊线虫的其他途径,而CAD1和CAD2在抗感品中均出现积极响应,因此后续试验以CAD为主要研究目标,进一步验证微紫青霉Snef1650诱导木质素合成来抵抗大豆胞囊线虫胁迫的重要机制。3.KEGG富集结果显示,CAD基因家族为苯丙烷木质素调控关键酶。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表明,Gm CAD1和Gm CAD2基因的CDS序列大小均为1074bp,同时获得该蛋白相应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以及磷酸化位点预测等信息。此外,组织特异表达显示,Gm CAD1和Gm CAD2在根中高度表达,且在遭受病原物侵染时,根中基因响应更加敏感。间苯三酚木质素染色表明Snef1650可能诱导了木质素参与大豆胞囊线虫胁迫,发挥与抗病品种相似的作用。4.利用PCR技术,将目的基因Gm CAD1和Gm CAD2的CDS区序列进行克隆,序列两端分别加入Nco I和Spe I两个酶切位点,转入植物载体中进行连接,得到过表达载体p CAMBIA1302-GFP-Gm CAD1和p CAMBIA1302-GFP-Gm CAD2,体外注射转化至烟草叶片中,亚细胞定位显示,Gm CAD1和Gm CAD2主要分布在细胞膜,推测可能通过细胞沉积,调节细胞壁厚度参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的过程。
其他文献
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两种无机氮素形态,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考虑,植物以NH4+为主要氮源更有利。然而,大多数植物偏好吸收利用NO3-,而对NH4+较为敏感,当环境中NH4+作为主要氮源时,其浓度过高会对植物造成高铵胁迫,甚至产生毒害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外来入侵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cum)偏好利用硝态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为植物提供防御病虫害的功能物质,但病原真菌在侵染宿主植物的过程中对植物化学防御系统的适应却是造成严重病害的原因之一,而目前这种适应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mali,Vmm)主要以苹果属植物为宿主,该病原真菌的侵染能够造成苹果树树枝的溃烂和果实的腐烂,严重时甚至能使得果树死亡。为了探究苹果腐烂病菌的毒性物质,揭示苹果腐烂病菌对苹果属植物化
氮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资源,高水平的氮能够促进外来生物入侵,但较少有研究考虑氮形态的作用。瘤突苍耳是辽宁等地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与铵态氮相比添加硝态氮更利于其生长,而其共存本地植物苍耳偏好铵态氮,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不同硝态氮水平下瘤突苍耳和苍耳生长和氮积累的差异,确定两种苍耳差异最大时的硝态氮浓度。随后测定在低(对照)和高(种间差异最大时的浓度)水平硝态氮水平下,两种苍耳
昆虫黑色素合成及沉积与体色形成、免疫防御、表皮黑化及硬化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种昆虫黑色素合成通路也不尽相同。昆虫黑化反应始于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催化酪氨酸(Tyrosine)生成多巴(Dopa),多巴经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的作用形成多巴胺(Dopamine),再经由N-乙酰基转移酶(Arylalkylami
丽蘑属(Calocybe Pat.)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伞菌目(Agaricales)、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广泛分布在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属真菌分类混乱,属下分类具有较大争议,多年来属内物种经历了许多次变化,目前Index Fungorum收录了57个丽蘑属物种有效名称,经调查中国报道过的丽蘑属物种有16个。本研究基于不同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能源作物,其丰歉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畜禽产品和能源供应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玉米产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常见病害。玉米大斑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通过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玉米的种植面积、产量均居我国粮食作物之首,但部分地区机械收获水平较为落后,这就呈现出了种植面积和产量与机械收获水平严重不平衡的局面。影响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普遍存在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高的缺点。而苞叶包裹在果穗外部,其层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控制玉米苞叶层数的关键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的相应报道较少。本研究以2个连锁群体和1个关联群体为材料
节肢动物胞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目前已知的分布最广、丰度最大的共生细菌类群。参与调控多种宿主生殖表型,包括细胞质不亲和(CI)、雌性化(F)、杀雄(MK)和孤雌生殖(PI),被认为与性别决定和物种形成等进化生物学问题密切相关,在害虫生物防治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有关二者互作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CI方面,对于PI的研究知之甚少。ANK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介导蛋白质与蛋白质相
CRISPR-Cas是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用来防御外源DNA入侵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根据这一特点,科学家基于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Cas9(即SpyCas9)开发出了基因编辑系统。由于SpyCas9具有设计简单、操作简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球生物、医学及其它相关实验室。目前,SpyCas9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基因编辑工具已应用于医疗、农业、畜牧
甜瓜枯萎病是甜瓜生产中常见的土传病害,发病率高达50-70%,严重制约着甜瓜产业的发展。农业防治上多采用化学防治,但化学药剂易污染环境,降低甜瓜的品质,同时长期大量和无限制使用还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在生产上需要即对环境无污染又对植物无不良影响的防治方法。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已经被证明是有效地抗菌剂,可以利用生物合成法合成纳米银,结合生防木霉菌进行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