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超声图像将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分为三类,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分类诊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6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28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图像将其分为三类:Ⅰ类子宫下段妊娠完整孕囊型(30例),Ⅱ类剖宫产切口妊娠完整孕囊型(170例),Ⅲ类混杂回声团型(28例)。比较分析三类CSP患者出血相关风险指标:子宫前壁残余肌层厚度(<0.2cm、0.2~0.3cm及≥0.3cm)、孕囊最大直径(≥3cm、≥5cm)及孕囊周围血流信号与其治疗方式及结局的关系。 结果:1.Ⅰ类:以清宫术为主(87.7%,26/30例),其中B超引导下清宫术占53.8%(14/26例)。 2.Ⅱ类:大部分以清宫术(56.5%,96/170例)及经阴道妊娠组织清除术(21.7%,37/170例)为主。残余肌层厚度<0.2cm分别与残余肌层厚度≥0.2cm及0.2cm≤残余肌层厚度<0.3cm比较,各种治疗方式构成比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0.2cm≤残余肌层厚度<0.3cm与≥0.3cm比较,各种治疗方式构成比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子宫前壁残余肌层厚度变薄,清宫术比例降低,子宫动脉栓塞术(UAE)、腹腔镜手术及剖腹探查术的比例增加。孕囊最大直径在<3cm与≥3cm及<5cm与≥5cm间比较,各种治疗方式构成比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残余肌层厚度<0.2cm或孕囊最大直径≥3cm,其孕囊周围有血流信号时,清宫术、经阴道妊娠组织清除术所占比例减少,子宫动脉栓塞术、剖腹探查术所占比例增高,有无血流信号间各种治疗方式构成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Ⅲ类:当子宫前壁残余肌层厚度<0.2cm或孕囊直径≥3cm时,剖腹探查术及子宫动脉栓塞术(UAE)为主要治疗方式(分别占70.0%、60.9%),各种治疗方式构成比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Ⅰ类CSP是临床上发现较早的类型,较多采用清宫术,其中选择B超引导下清宫术的安全性及治愈率更高。 2.Ⅱ类CSP是临床常见的类型,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与残余肌层厚度、孕囊最大直径、孕囊周边血流信号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3.Ⅲ类CSP多表现为孕囊或包块周围血流信号丰富、直径较大,其大出血风险更高,治疗方式选择需更谨慎。 4.CSP分类诊疗便于术前评估风险,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