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山地丘陵区在全国地貌分级上属于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转变区域。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导致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且灾害多样。为减少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给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通过收集、梳理和分析河南省44个县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和各项数据,查清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以ArcGIS为平台进行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得出了以下结论:(1)河南省山地丘陵区主要发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共6781处,其中崩塌3118处,占总地质灾害点数的45.98%;滑坡2637处,占总地质灾害点数的38.89%;泥石流415处,占总地质灾害点数的6.12%;地面塌陷611处,占总地质灾害点数的9.01%。灾害分布集中,地域性强,山地丘陵区常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斜坡类地质灾害,而地面塌陷则集中于采矿区。(2)研究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类型分别以牵引式滑坡、倾倒式崩塌、泥石流和采空塌陷为主。地质灾害规模、灾情和险情主要以小型为主。(3)选取灾点密度、坡高、坡度、坡型、岩土体类型、富水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断层密度、植被覆盖率、降雨强度、年均降雨量、交通建设以及城镇水库建设13个因子,建立了河南省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4)选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完成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把研究区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不危险区。其中高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的49.52%;中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的33.20%;低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的12.30%;不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的4.98%。其中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边界沿线和豫西山地。(5)选取灾点密度、坡高、坡度、坡型、岩土体类型、富水性、地震峰值加速度、断层密度、植被覆盖率、降雨强度、年降雨量、交通建设、城镇水库建设、人口密度、GDP密度、耕地密度、林地密度、交通密度和水库贡献值19个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6)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把研究区可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和极低风险区。其中高风险区面积占研究区的16.87%、中风险面积区占研究区的28.18%、低风险区面积占研究区的36.75%、极低风险区面积占研究区的18.20%。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的西峡县、栾川县和卢氏县,以及豫西山地与黄淮海平原交界处的登封市、荥阳市和新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