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花鳗鲡(Anguillamarmoram)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
利用磁珠富集法分离花鳗鲡微卫星标记,筛选到18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这些标记分用来自中国海南和澳大利亚两个花鳗鲡野生群体各20个体进行了多态性验证,结果为: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9~14,平均为11.28;中国群体期望杂合度为0.8696,澳大利亚群体为0.8823;所有的微卫星位点均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P<0.05)。这些微卫星标记可用于花鳗鲡、鳗鲡属其它种类群体遗传结构以及鳗鲡属种间遗传关系等的研究。
二、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日本鳗鲡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但其资源自1970年来迅速下降。了解其种群遗传结构对于这一珍贵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过去有关其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一直存在争论。本文采用整个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和19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日本鳗鲡地理样本间的遗传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同一年份来自中国10个采样点362尾玻璃鳗样本,采样点由南至北分别为:新会(广东)、汕头(广东)、厦门(福建)、福清(福建)、宁德(福建)、玉环(浙江)、台州(浙江)、慈溪(浙江)、九段沙(上海)和大丰(江苏)。
线粒体研究结果为:10个采样群体间Fst=0.016、P=0.027,总的遗传分化很弱但统计上显著,F-statistic值显示采样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进行Bonferroni校正后发现仅宁德和九段沙采样点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各采样点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构建的单倍型最简拓展分支网络图显示,各采样群体间没有明显的地理谱系;各采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的Mantel检测,发现无显著相关系。
微卫星研究结果为:10个采样群体间Fst=0.003、P=0.008,总的遗传分化很弱但统计上显著;F-statistic值显示各采样点间样本遗传分化不显著,进行Bonferroni校正后各采样点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子变异来源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的变异来自个体间,占总变异的99.38%变异来自个体间,仅0.49%的变异来自采样群体间;贝叶斯聚类分析很难将这些样本划分为不同的遗传聚类;各采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的Mantel检测结果发现它们间无显著相关系。
综合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的分析结果,10个采样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初步可以推断日本鳗鲡是随机交配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