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酶水解剩余污泥优化及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bbshis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泥作为污水生物处理的副产物正在急剧增加,预计2015年的污泥年产生量将突破3000万t。污泥的组分十分复杂,既有可利用的资源,又有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如若处理不善,将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污泥资源化处理是未来的方向,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活性污泥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60~70%,将这些蛋白质提取出来并加以利用是很好的资源化方法。水解剩余污泥的主要方法有碱法、酸法和酶法。其中,碱法和酸法的研究较早也较多。酶法对环境更加友好,耗能更少,提取出来的蛋白质的结构更加完整,再利用时更加容易被吸收,但同时也有提取率相对较低的缺点。污泥中的重金属是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一道障碍,研究清楚酶法水解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提高酶法水解剩余污泥的蛋白质提取率为目标,在实验室原有单酶水解剩余污泥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复合酶水解。本实验对这三种酶进行两两复合,并通过测定复合酶水解污泥的蛋白质提取率,水解残渣相较于污泥的有机质减少率、SCOD/TCOD的值来确定最佳的两种酶组合及比例,并且优化复合酶水解剩余污泥的最佳条件。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复合酶水解剩余污泥1、2、3、4h时的水解残渣进行五态提取确定重金属Cd、Cr、Cu、Mn、Pb、Zn、Hg、As在水解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最后,利用目前常用的沉淀分离法对复合酶水解剩余污泥制得的蛋白质提取液进行固化蛋白质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碱性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的复合的水解效果优于其他组合,两种酶最佳的比例是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3:1。2.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3:1的复合酶最佳水解条件为pH9,反应温度55℃,液固比4:1,加酶量5%,反应时间4h。在该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为65.89%,SCOD/TCOD的值为61.43%,有机质减少率为78.05%。经优化后酶法对污泥蛋白的提取率相比于化学法的提取率差距已不大。3.在复合酶水解剩余污泥过程中,重金属是从活性较高的结合态向稳定的结合态转化。说明酶法水解污泥有助于对污泥的处理,减少污泥对环境的危害。添加低浓度的Zn2+可以增加复合酶的水解效果,提高复合酶的蛋白质提取率,添加高浓度Zn2+会抑制污泥的水解效果,但是随着水解的进行,可以起到稳定Zn2+的作用。4.于复合酶水解剩余污泥制得的蛋白质提取液,非离子多聚物沉淀法的沉淀分离的效果最好,等电点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的沉淀分离的效果较差。聚乙二醇是实验试剂中效果最好的,效果最好的比例为:聚乙二醇:蛋白质水解液为17:12,此时沉淀蛋白质的效率为63.75%。
其他文献
<正> 有一天夜晚,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漫不经心地随手翻看一本画册。画册上有一张是一个身著黑色浴衣的女人,坐在一把硕大的软椅里,浴衣上几条鲜红欲滴、呼之欲出的花朵浓得亢
期刊
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电子商务的崛起,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互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同样如此。互联网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进起
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对国际企业孵化研究领域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年载文量以及文献的国家、期刊分布,分析了企业孵化领域的研究力量布局。基于作者以及文献被引分析,探讨
《聊斋志异》塑造了张氏妇、窦氏、乔女、婴宁、阿纤等村姑农妇的艺术形象,她们是当时社会的“一代新人”。她们表现出的吃苦耐劳、聪明机智、勇于抗争等美德,预示着在人民当家
汽车核心企业的产品创新过程属于复杂产品创新过程,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首先,分析了汽车核心企业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将其归结为6个方面。然后,把这6个方面拆分为10个影响因
目的观察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在慢性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诊治的慢性肾脏疾病不同期患者共118例,1期16例,2期23例,3期46例,4期33例。采用99TcmDTPA肾动态
<正>人工智能目前正在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与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关键基础设施等关系国民经
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简单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后,从网络信息安全、垃圾信息拦截、设备升级、网络管理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供参考
目的:通过观察维医药治疗涩味黏液质型子宫瘤及乳腺结肿患者的疗效,初步探讨维医药保守治疗子宫瘤及乳腺结肿“异病同治”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涩味黏液质
<正>2014年6月10日,"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工作部署会,科学技术部、总后勤部相关领导及全国40多个科研单位的70余名院士、专家出席。"人类蛋白质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