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萨克族是一个典型的跨国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具有古老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辟者和经营者之一。哈萨克先民在游牧、迁徙的历史长河中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逐渐沉淀出了独有的文化模式,其中哈萨克语记载着本民族的文化轨迹和蕴含了民族多层次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并延续物质存在条件、民族的精神生活及民族性格。①由此可知,哈萨克族语是哈萨克传统文化、历史轨迹的整体信息和民族发展中最根本的文化基因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根脉,并与之伴随一直延续到至今的社会生活的领域中相继变化和发展着。但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格局下,哈萨克族与汉民族交流碰撞、交流、渗透和融合发展中,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发展着,“族际通用语”汉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哈萨克族语言及语言背后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渐趋式微。因此,面对着饱含民族记忆、不可再生的珍贵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要求我们不仅是要传承好民族语言与文化,还要共筑哈汉双语“语言巢”。然而,语言文化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需要我们习得中传承文化,赋予并创造它新的生命力。总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载体,文化是教育继承发展之源,教育是文化传承共生之流。而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方面,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保存与传承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成为民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达到一种视域融合的基础上的理解、达致和谐。但现代学校教育中,面临着一些传承困难和“文化再生产”困惑等问题。学校教育多大程度上完成“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比例和如何更好的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应是简单的参照主流文化移植教育,还是强力的灌输主流教育?尤其是面对哈萨克族传承主体,“文化认同”淡薄、“文化自觉”程度不同及“跨文化能力”诉求、多元文化缺乏合力等问题仍然存在。但研究最终的目的不是,异化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整体上构建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族学校教育传承机制是新定位问题的应有之意。故,第一章,先概述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第二章,基于教育的文化功能立场探析了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本质及方式,教育的濡化过程、文化再生产过程,双语双文化人的目标方式。试图寻找并构建了理想的传承本质及方式,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双语教育中提供一个精神和生命成长的语言文化场域。第三章,通过多视角分析了双语教育中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困境。第四章,通过建构双语教育中的哈萨①王军.民族教育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克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构纵横结合、表里结合的教育合力、联动共生机制、建构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机制形成了双语教育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应然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