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化、城市化的社会转型中,农村的边界被打开,农民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本文选取中国中部农村…金村作为研究样本,从村民对本村女性进城从事性交易的态度,即闲话的角度描述了金村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闲话从斥责、不好说,到不说;小姐从一两到渐成风气的变迁过程,分析了作为闲话的道德规训的控制力量弱化的内在原因,试图揭示村庄社会结构变迁的背后原因,并尝试提出场域进化和场域跃进的农村结构变迁模型。 针对金村化变迁过程,笔者提出了由场域、规训、策略与惯习组成的概念框架。(1)惯习通过策略建构着场域规则。每一个场域都有自己独有的惯习,在金村它表现为移民散居社区历史,它导致道德资本的地位本来就不算强。在这种惯习之下,行动者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实践策略。在1990年代小姐对闲话采取的策略是反抗,是冒险;在2000年代小姐的策略是规避;在2010年小姐的策略是接触,回乡寻找爱情或亲情。相应地,父母的策略也是不断变化的。在1990年代,父母是“关起来”;在2000年代是遮掩或承认或决裂;在2010年代父母是宽容。这些实践策略导致村庄里的经济资本地位上升,道德资本地位下降。(2)策略、惯习导致村庄其它人的实践策略有变,比如闲话从强到弱。而闲话本身是一种规训。(3)场域规则影响规训的控制力度。当场域规则由道德资本主导转变为经济资本主导,相应地表现为传统道德规训的控制力量式微,消费规训兴起。 在此概念解释框架之下,笔者想回应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同样的城市化、市场化的背景下,金村走向了粉色化的路向,而中部其它村庄却呈现了另外的路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场域进化和场域变迁的农村结构变迁模型。所谓“场域进化”,是指一般情况下,当外出打工者从少到多时,社区从A形态(传统型村庄)发展到B形态(取之有道型村庄),随后社区就会进入两种路径,一种是保持在B型社区不变,一种是从B型社区进入C型粉色化村庄,此进化路线谓之正常的“场域进化”模式。髓着从A,,最后保持在B形态或者继续生成为C形态(粉色化村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致使有些村庄直接从A形态(传统型村庄)进入到了C形态(粉色化村庄)。此进化路线谓之非正常的“场域跃进”。影响村庄形态的变量是外出打工者(经济资本抬高者)和小姐(文化资本贬低者)的数量。而最终导致这些数量变化的因素是村庄的场域特性,包括场域的历史导致的惯习以及场域中行动者的实践,这两者在建构着场域的规训力量不断较量,最终呈现不同的社区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