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会计准则制定和运行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的会计准则下生成的会计信息不同,从而会影响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分享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不仅仅是个技术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程序或者政治博弈过程,会引起各利益集团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会计准则既要遵循会计本身的基本原则、保持会计准则的技术特征,又要考虑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后果,也即各利益集团会对此产生的反应。最终实行的会计准则,可能是经济技术规范和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结果。研究会计准则产生的经济后果,能够推动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发展,对我国来说,能够起到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与监管的作用。经济后果是指会计信息或特定会计事项对不同人士和团体的影响,根据“代理人”理论,企业是不同人士或团体之间契约关系的集合。由于不同团体或人士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必须利用会计作为监管各种契约关系履行的手段。因此,会计数据的效用不仅表现为影响资本市场股票价值及收益的变动,而且会影响不同利益团体和人士的行为。或者说,不同利益团体将选择或争取特定会计方法程序,借以达成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对会计程序、方法的应用可以通过不同团体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来加以预测或解释。我国会计准则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已经发展了十多年。已经实施的会计准则在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得到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的信赖,为我国资本市场信息规范化和会计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资产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会计准则对财富分配产生影响。上市公司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影响资本市场证券价格的变化,对相关经济主体的财富分配产生间接影响;由于债务契约的存在,影响双方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影响资源配置方式。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告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会计信息内在质量要求资产在存续期间真实反映资产未来的盈利能力,揭示资产存在的可能风险,这样就产生了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原因是原来的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各项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和标准,导致在会计实践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再次公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关于资产的计量成为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关注焦点。新的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于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资产减值相关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动。主要的变化在于: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在如何判断资产减值迹象时给出的标准更明确,资产减值计量的可收回金额更具有可操作性,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一经提取后不得转回,取消了商誉摊销的直线法,改用公允价值法。新的会计准则是在以往的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基础上制定的,制定中必然考虑了以往的会计准则的运行效果。大量研究表明,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已经沦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是否能够有效影响上市公司,使得他们对于会计政策做出新的选择,此次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布,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这是会计界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现有的文献大多就会计准则论会计准则,集中于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利润造成的影响,没有深入探究资产减值准则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当局、投资者、外部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和经济后果,并缺乏数据检验。我国2006年发布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在新准则已经发布尚未施行的阶段,上市公司会对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变革作何反应?基于此,本文集中选取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一年上市公司所编制的会计报表数据,来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分析他们对于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进而分析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宏观、微观方面经济后果的表现。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定义,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经济后果产生的原因是市场因素、分红计划和政治成本假说。这个产生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最终表现为宏观经济后果、微观经济后果两个层面。第二部分作为对资产减值理论的阐述,分析资产以及资产减值要义,回顾了从1998年至今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发展变化,最后从经济后果观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时的政策选择动机。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笔者在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进行了个案分析和数据统计,发现在新旧会计准则交接之际,上市公司纷纷对将要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作出了反应。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在2007年1月1日起实施,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上市公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抓住最后的机会大额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以图增加会计利润;一种是提高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比例。那么这两种趋势哪一种代表了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心态,上市公司是否在2006年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态度,笔者对2004-2006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计提或者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作出了数据统计。从平均数来看,近三年沪市A股722家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转回数额逐年下降,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逐年上升,在2006年都得到了充分反应。从数据上来看,2006年底,选择增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平均数上都占大多数。这说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将资产的水分挤干,新准则实施之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将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进一步提高。第四部分,笔者详细分析了新资产减值准则会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产生的后果。在微观层面,这种后果包括从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各单项资产价值计量所产生的影响,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对于管理层的影响等;从宏观层面来说,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经济后果包括了与政府,尤其是所得税会计的协调问题和对市场投资者行为的影响。最后,针对新资产减值准则可能出现的经济后果,提出一些防范和改进措施。本文的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1)以往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局限于2004年以前,对于新会计准则有重大变化的2006年缺乏研究。本文统计了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在2006年对于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或计提的数据,对比了沪市A股上市公司近三年来资产减值数据的变化,分析他们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倾向性,为今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2)本文在2006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分别在微观、宏观两个层面上作出了初步分析和预测。本文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一,经济后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独论述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造成的影响和经济后果,不能排除宏观经济因素的干扰和作用;再者,本文搜集到的数据是上市公司2006年的财务报表,只能分析在新准则实施前对上市公司造成的影响,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后果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推测和分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