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借助常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对左髂静脉受压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初步探讨其变化规律,以期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并对血栓等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帮助。 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文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9例CVI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V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借助CTV测量对每位患者左髂静脉受压处内径进行测量,并依据公式算出受压程度:髂静脉受压程度=(1-左髂静脉内径/右髂静脉内径)*100%,并依据受压程度大小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受压程度<50%)有13例,B组(受压程度为50~70%)14例,C组(受压程度>70%)12例。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每位患者髂静脉受压处及近心端和远心端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并计算出上述三点剪切率数值。统计和分析不同受压程度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CTV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结果。 结果:入组患者39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9.46±10.30岁。根据CEAP分级标准,就诊患者以C4级最多,为30例,其次为C5和C6级,分别为4例,C3级患者1例。CTV测量得出平均受压程度为54.62±18.85%,下腔-左髂静脉夹角平均为136.44±14.70°。超声测量受压处内径平均为4.24±1.45mm,明显小于受压远心端7.75±2.32mm(P<0.05)和近心端8.03±2.10mm(P<0.05);同时计算出受压处剪切率(620.76±330.75s-1)明显高于受压远心端(269.36±131.26s-1)和近心端(276.8±130.86s-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不同受压程度A、B、C三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并未发现性别对受压程度影响(P=0.825);不同受压程度之间CEAP等级比例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563)。此外,不同受压程度患者间收缩压(P=0.825)、BMI(P=0.476)、并发症比例(P=0.751)及下腔静脉-左髂静脉夹角(P=0.449)之间差异同样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分析仍发现不同受压程度患者侧枝循环建立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且C组患者明显高于A和B组。对于不同受压程度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析可发现,不同受压程度组间受压处内径(P<0.001)及剪切率(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分析可发现受压程度小于50%的A组患者的受压处内径(5.58±1.49mm)明显高于B组(3.83±0.75mm)和C组(3.26±0.89mm)患者,A组剪切率(381.78±111.89s-1)则明显低于B组(655.25±331.46s-1)和C组(839.42±336.51s-1)剪切率(P<0.05);虽然B组的受压处内径小于A组,剪切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的受压近心端和远心端内径、血流速度和剪切率之间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VCS患者,可精确测量受压短径及血流速度、剪切率;具有简便、快捷等特点,且具有重复性。本研究提示大于50%的重度髂静脉狭窄局部剪切率明显增加,而髂静脉受压处剪切率的显著增加将会损伤局部内膜,是诱发深静脉静脉血栓和静脉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本研究结果将对今后髂静脉狭窄局部剪切率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该角度来探讨下肢静脉疾病防治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