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导模仿作为探测二语语言能力的语言测试工具在二语习得界存在较大争议,争议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该工具探测到被试的隐性知识。本研究旨在针对诱导模仿在探测第二语言学习者隐性知识方面的可能性,探索诱导模仿第二语言学习者中的内在特征和机制,研究问题有三。
首先,被试在诱导模仿工具下的表现是否是对目标句积极加工的结果,只有当被试对目标句进行积极加工时,他们才可能全面运用已掌握的隐性/显性语言知识。我们将着重考察该工具是否如Chaudron等人所说只涉及了被试的机械重复的能力,还是运用到了工作记忆中积极的认知加工。我们通过分析诱导模仿和工作记忆的相关性来论证这一点。
第二,被试在诱导模仿工具下的表现与可能探测隐性语言知识的工具中的表现是否相关。由于现有探测隐性知识工具上的缺陷,我们参考Erlam(2006)的研究,选用目前被广泛认为能测出学习者整体语言水平的专业四级考试作为参照。对现有文献认为的其中较能测出学习者隐性知识的听力和阅读理解项目以及测量学习者显性知识的词汇结构和写作项目做进一步相关分析。
第三,在诱导模仿工具下表现与被试在显性知识工具下的表现是否相关。鉴于目前无论是从理论探究还是实证研究,语法判断在最近的研究中基本被认为不具有探测二语隐性语言知识的性质。Chaudron(1983)和Ellis(1991)等人多认为该工具主要涉及了被试的显性或是元语言知识。因此我们将语法判断作为显性知识工具测量工具,通过这一参照点并结合诱导模仿后的有刺激回忆来考察被试在诱导模仿工具下的表现是否有显性知识的运用。
其中诱导模仿和语法判断中的测试句为包含两种不同难度语素的同一系列测试句。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被试在诱导模仿中的表现结果和工作记忆呈中度相关,两者的相关度和句长有密切关联,其中句子越长相关度越高,而长度最短的句子诱导模仿测试结果和工作记忆微弱相关。同时,被试在复述过程中对不合语法的句子进行了自发改正且有大量对原句的释义。因此,我们推测在测试句超过一定长度的情况下,诱导模仿和工作记忆有着本质的关联因而是积极加工而不仅仅依靠机械重复。
2)被试在诱导模仿工具中的表现和他们的语言水平呈强相关。鉴于对测试句中短句的考虑,本研究对三种句长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三种句长和语言水平都呈强相关,也就是说该工具具有有效的测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倾向,即学习者隐性语言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工具探测隐性知识的可能性,我们抽出语言水平测试中的听力以及阅读理解题,词汇和写作题,将其和诱导模仿的表现分别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该测试和听力理解题及阅读题呈高度强相关,高于和词汇及写作的相关性,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该工具在测量学习者隐性知识方面有较大潜力。
3)诱导模仿和语法判断两种工具的测试结果具有明显差距,前者受任务要求所限,无法随意运用显性语法知识来弥补和优化他们的测试表现,被试在该任务下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搜索测试结构的显性语法知识,因而其测试结果远远低于后者。同时,在语法判断中,两种测试结构的成绩无显著差异,而在诱导模仿中的数据则有效显示了两种结构的难易度,这又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该工具的相对有效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工具的结果呈中低相关,和语法判断这个基本探测到的是显性语法规则的工具成弱相关说明诱导模仿并不是完全能够测出被试纯的隐性语言知识。这一结论也从刺激回忆采访中得到了有力证实。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诱导模仿这一工具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的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该工具在测量二语语言知识方面基本是有效可行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该工具并不能完全测出学习者的隐性知识,被试在该工具中一定程度上还运用了他们所掌握的显性规则。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设计中应在充分认识其局限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这一目前比较通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