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收集临床病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使用尿激酶原进行溶栓,分析和评价尿激酶原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新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患者100例,其中50例作为实验组,给予尿激酶原溶栓;5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分别观察两组不同时间段的血管再通率,心肌酶峰值、达峰时间,并发症,出血率以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入院时的心脏功能、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尿激酶原组患者30min、60min、90min、120min再通率分别为10.00%、52.00%、80.00%、84.00%。尿激酶组患者 30min、60min、90min、120min 再通率分别为8.00%、30.00%、60.00%、62.00%。尿激酶原组各个时间段的再通率均高于尿激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尿激酶原组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0.00%,尿激酶组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58.00%,两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尿激酶原组LVEF平均值为(55.95±10.23)%,尿激酶组平均值为(51.25±11.77)%,尿激酶原组明显高于尿激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尿激酶原组CKMB峰值为(133.00±178.00)U/L,达峰时间为(8.2±4.50)h、CTnI 峰值为(12.50±10.26)ng/mL,尿激酶组为 CKMB 峰值为(160.00±132.00)U/L,达峰时间为(11.5±15)h、CTnI 峰值为(16.66±10.30)ng/mL。与尿激酶组相比较,尿激酶原组CKMB达峰时间提前、CKMB峰值和CTnI峰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尿激酶原组与尿激酶组相比较,能明显降低室壁瘤、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血管再闭塞的发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包积液形成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尿激酶组消化道出血的有4例,占8.00%,脑出血的有1例,占2.00%,牙龈出血的有2例,占4.00%,尿激酶原组消化道出血有1例,占2.00%,脑出血的为0例,牙龈出血的有1例,占2.00%。尿激酶原组总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尿激酶组有2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占4.00%,尿激酶原组有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占2.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尿激酶相比,再通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低。2.尿激酶原榕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尿激酶相比,出血率低,相对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