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仍有很多地区存在没有通电、没有水资源、生病看不了、义务教育无法完成等等现象,并且绝大部分贫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荒漠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地形崎岖地,而且多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不健全、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农民素质不高,使得脱贫难度大,容易出现反贫困现象。一些偏远地区像是没有进入21世纪的大门,仍在20世纪的人力社会行走。对此,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十三五”时期的中国梦,使得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真正脱贫。 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非中国莫属,其中农村人口最多的也是中国。建国初期,正是由于农村农业对国家的贡献,使得我国城市得以发展起来,中国得以进入现代化社会。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现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则受到在长期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二元化问题导致下农村发展缓慢的制约。为此,消除贫困成为当前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要之举。农村贫困问题主要存在这些问题:弱势群体贫困问题日益得到关注,并与社会保障体制性问题结合;农民工大规模进入城镇,虽然使得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但与此同时,这类人群的贫困问题不好解决。 只要存在社会,就会要贫富差距,就会存在贫困。贫困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题。我国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和贫困问题做斗争,首先是缓解了国内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开始开发式扶贫,后来则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最终大大减少了我国的贫困人口,使得千百万的农民步入温饱线之上。这些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是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对于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反贫困意义重大。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的差别,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沿海和内陆之间、平原与山地之间的发展差异。而且,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农户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在城乡间基尼系数成为影响基尼系数的关键因素之时,缓解农村贫困,发展农村则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之举。 学界有关中国农村贫困的文献浩瀚如烟,具体有关于中国农村贫困现状的研究、有关于缓解农村贫困成因的研究、也有近年来有关农村贫困发展新进展的研究。在这里,本文主要选取和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研读分析。其中一些文献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近年来大部分认同:经济增长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收入差距扩大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另外一些文献对财政扶贫资金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管理。具体而言,本研究分为如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学术界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以及创新点等。在文献回顾方面,该部分对我国学者关于农村贫困的现状及成因、缓解农村贫困的因素及反贫困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农村贫困现状的文献研究;二是关于缓解农村贫困因素的文献研究;三是总结近年来相关问题研究的新进展。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本研究发现目前研究的方法仍是定性研究偏多,而且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主要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间关系这一主题上,没有从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方面的定量分析。 第二部分是农村贫困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归纳总结了我国农村贫困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反贫困政策。由于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低保的投入,使得低保制度在缓解农村贫困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本文在这里也介绍了农村最低保障制度这个21世纪农村扶贫的重大措施,来为下文的分析奠定基础。最后介绍了我国31个省市2009-2012年间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情况,这里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是农村总人口除以农村最低保障人口,和统计局官方数据不一样,导致本文的各省市农村发生率和官方数据的不一致。得出:北京市、吉林省、上海市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上出于下降状态的;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大部分省市农村贫困发生率都是在缓慢上升的。吉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陕西省、青海省等省市农村贫困发生率有升有降。 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在这部分,考虑到目前在缓解农村贫困时中央财政发挥的巨大作用,也考虑到本文的全文主线是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所以在这里仅用农村最低保障支出作为农村扶贫支出。首先,构建了农村扶贫支出、城镇化率和农村贫困发生率这三个指标,选取2009-2012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据,利用面板模型得出结论:农村扶贫支出的系数为负,这意味着农村扶贫支出每增加1单位,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贫困发生率就会下降;城镇化率的系数也为负,这意味着城镇人口比重每增加1单位,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会下降。这和实际的经济常识相符,但在这里本文发现发现农村扶贫支出和城镇化率的系数很小,特别是农村扶贫支出的系数,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本文对此提出来三个可能的原因。 其次,引进物理概念脱钩弹性。分析农村最低保障支出弹性和农村贫困发生率弹性间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由于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贫困的投入大大加强,但在此基础上目前的扶贫现状并不是很理想,利用弹性分析笔者希望能找出扶贫支出对贫困发生率的敏感程度,以此找出问题所在。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第一,除了北京省和上海市实现了强脱钩,其他省市都是弱脱钩。在这里,强脱钩是指农村贫困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扶贫开支每年递增,且一个单位支出增加,农村贫困发生率只会减少,说明支出增加对农村贫困发生率的积极作用明显。弱脱钩是指农村贫困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扶贫支出增加,且一个单位支出增加,农村贫困发生率增加0-0.8个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到为何会出现二者间系数特别小的情形,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弱脱钩的。 第四部分是国外农村扶贫的经验借鉴。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不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贫困都会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一般指让会经济发展水平介于“发达”和“一般不发达”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财富处于中等水平的因家,即称之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东欧等地区,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发达国家则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生产总值和社会财富处于高水平的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有以下特点:贫困程度较大,贫困范围广,贫困数量大;贫困主要以绝对贫困为主,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较为低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措施在于使贫困人口脱贫,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上。与之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特点如下:贫困程度和范围相对较弱,贫困人口也较少;主要是相对贫困,即是由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人们贫富分化,低收入者较为贫困的这种现象;解决贫困时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使社会变得各位公平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贫困特点决定了各自扶贫措施上重点的不同。 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该部分总结了相关的研究结论,并从加大财政扶贫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其中对于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一些具体建议,如科学规划贫困标准、针对不同地方制定因地适宜的最低保障;增强中央在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力度,多方面拓宽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与我国农村最低保障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