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次语文课程标准(大纲)制定(修订)时变动最大、争论最激烈的一大问题。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与旧标准(大纲)相比,在有关阅读教学的规定上有一革命性变革。 在阅读教学培养目标上,课程标准(大纲)经百年之变革,最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确立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七个方面来设计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这一新的培养目标,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整体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也意味着阅读教学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还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与语文课程改革相同步。三维立体设计阅读培养目标,是实现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前提。 在阅读能力培养上,课程标准(大纲)经百年之发展,最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核心目标。这一核心目标的确立,使旧课程标准(大纲)对这一问题的一般表述变为强调表述,同时不同阶段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也前后衔接、互相勾连而成为一有机整体。这一核心目标的确立,显示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分级形成的,也显示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渐进过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核心目标的明确,是实现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基础。 在阅读方式、速度、效率上,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经百年之演变,最后在《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实现了三者的统一。新标准科学提出了学生应达到的阅读速度、强调指出应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默读、略读等阅读方式、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提高阅读效率,并把速度、方式、效率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阅读方式、速度、效率的整合,是实现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方式上,课程标准(大纲)经百年之探求,最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形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以学生为本的新阅读教学观念。这一科学阅读教学观,必将撼动长期统治阅读课堂教学的以“讲析”为主的僵化教学模式,并预示着符合基础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新阅读教学方式的产生,还反映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科学教学观的真正实现。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实现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课外阅读规定上,课程标准(大纲)经百年之反复修订,最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系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和类型、文体要求,同时还内含着阅读方式方法及阅读时间的要求。课外阅读在阅读数量、类型、方式、时间由“少”到“多”的变革,能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以快速全面提高,也能使学生从课内阅读训练走向课外阅读实践,还能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创造性阅读精神和能力。阅读数量“刚性”的规定,是实现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