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逐步兴起,必将赋予中国工业布局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标准,对新时期我国工业的优化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首先提出生态文明取向下工业区域布局的基本指导思想,重点强调工业的优化布局除了要考虑到工业文明下强调的基于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原则、存在的聚集经济效应和缩小区域差距之外,还应该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将之与经济发展并重。文章的第二部分将考虑从西部大开发以来区域环境污染转移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工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分析工业布局与环境污染转移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外污染产业转移的演变规律以及“污染天堂”假说,本文第三部分将通过实证分析,判断分析国内区域间污染产业转移与各省区环境规制强度之间的关系,总结近年来我国工业污染型行业布局的演变规律及可能趋势。随着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当污染排放量成为各个地方产业选择的一个硬性指标之后,出于成本、技术等原因,一些污染性行业必然会选择一些环境规制较松的省份重新布局。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规制力度可以作为政府优化污染型行业的区域布局的一种调控手段。在明确了污染型行业布局的优化手段以后,如何确定布局选择的优化目标成为第四部分的重点。在生态文明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污染型行业的优化布局需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二是产业在不同区域布局生产效率的比较优势,即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第四部分将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对各省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分别从生态承载和环境承载来评定各省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同时,对各省污染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来评价各省污染型行业的生产效率。最后,根据生态环境承载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这两个污染型行业布局选择的优化目标,结合必要的优化手段对未来生态文明取向指导下的工业优化布局提出基本的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近年来工业污染正从东部地区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除了因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污染治理排放技术较差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污染型行业也逐步在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了进一步分析污染型行业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我们在测度全国各省份环境规制力度的基础上,引入了区域特征和产业特征的交互作用模型,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也存在着“污染天堂”效应,即随着各省环境规制力度的不断增强,污染型行业为规避一定的污染减排成本开始逐步从东部环境规制力度强的地区向环境规制力度弱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环境规制力度可以作为政府的一种调控手段,优化污染型行业的区域布局。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污染型行业的布局不仅要考虑效率因素,同时还需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分别从效率目标和生态承载目标两个角度来研究污染型行业的优化目标。实证结果表明大部分污染型行业在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都比东部地区要高。但由于污染型行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还需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的生态承载与环境承载。因此,这些污染型行业应适宜地选择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较高而生态承载与环境承载也都比较好的区域进行布局,尽量避免大规模地向生态承载与环境承载都比较差的地区进行转移,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较高而生态承载与环境承载一般的区域则可以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选择在区域内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地区进行适当的转移布局。同时,虽然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但也有一些省份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比较强,在进一步提升污染治理排放技术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发展一些污染型行业。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后,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减弱,因此,这些省份应该适当地控制污染型行业的发展规模,并可以引导这些行业向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都比较强的地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