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Keng)f.)是我国重要的笋用竹种,出笋周期长、竹笋品质好、竹笋产量高,在北方地区发展设施栽培具有较好的经济前景。将绿竹从南方原产地浙江温州和福建尤溪引种至北方地区进行设施栽培主要受到两个因素限制即:(1)现有常规日光温室最高高度为3.5 m而绿竹高度一般在4.0 m以上,在经营管理上需要对绿竹进行矮化。(2)绿竹不能适应北京越冬期室外低温环境,不同种源地绿竹耐寒性适应能力存在差异。本研究开设置了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哌鎓)、新竹截秆、竹笋截梢三种矮化处理方式,探究了竹笋截梢对绿竹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同时对矮化处理的两个种源绿竹耐寒性相关生理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绿竹在北方地区设施栽培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三种矮化方法比较对绿竹笋喷施9种浓度甲哌鎓处理,高生长结束后绿竹株高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新竹截秆处理,自切口至下一节干枯,其中220 cm截秆处理绿竹株高矮化率达到61.45%。竹笋截梢处理绿竹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株高与截梢前绿竹笋高度呈线性极显著负相关(R2=0.90,P<0.01),其中180 cm竹笋截梢处理绿竹株高由对照539.40 cm降低至234.70 cm,较对照降低56.49%。随着绿竹株高降低,枝下高、节数及分枝率减少,主枝长度增加。竹笋截梢后绿竹成竹率在82.14%到85.71%之间,成竹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2、竹笋截梢对绿竹叶绿素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竹笋截梢处理显著提高绿竹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降低了叶绿素a/b值。竹笋截梢处理初始荧光(F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绿竹株高降低,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增加,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下降趋势。PSⅡ实际光量子效率(Yield)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增加,在绿竹笋高度为180 cm截梢处理达到最值,较对照分别提高42.17%和48.6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绿竹株高与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eld、ETR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b及NPQ显著正相关。3、设施栽培条件下绿竹竹笋截梢后形态及生物量变化北京设施栽培下,竹笋截梢处理绿竹矮化规律与南方原产地基本一致。竹笋截梢处理株高与对照组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笋体截梢高度越高,矮化效果越明显。180 cm竹笋截梢处理,绿竹株高为223.80 cm,矮化率为达到50.88%。地上各器官鲜、干生物量以竹秆为最高,竹枝次之,竹叶最低。WG3竹笋截梢处理后秆枝叶干生物量比例分别为50.57%、26.00%和23.43%。不同竹笋截梢处理之间对秆枝叶干生物量分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4、两个种源适应性差异越冬时期随着气温降低,福建尤溪和浙江温州种源绿竹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叶绿素a/b显著上升,叶绿素含量降低(P<0.05)。在自然降温过程中,福建尤溪种源绿竹F0、Yield及NPQ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浙江温州种源绿竹F0、Yield及NPQ维持正常水平。两种源绿竹的在2月份受害程度最严重。3月份气温上升,两个种源绿竹低温胁迫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综上,180 cm竹笋截梢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绿竹高度生长,满足矮化栽培要求。同时消除新竹截秆造成切口上端竹材消耗和避免甲哌鎓剂残留隐患,绿竹矮化后光化学功能进一步提高。在低温胁迫下,绿竹浙江温州种源较福建尤溪种源具有更强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