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砷氟共除性能的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hlf00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硫酸钛、硝酸镧和活性炭为原料,制备了新型的复合吸附剂TLA(Ti-La-AC)。研究比较了TLA、美国产粒状氧化铁E33p和活性氧化铝AA除砷除氟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pH对除砷除氟效果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X)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能谱分析结果表明,TLA中钛和镧的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对砷、氟有很好的吸附作用。XRD图谱证实TLA中有锐钛矿TiO2。结合二者可以推断,TLA中存在具有多吸附点位的无定形氧化镧。TLA对砷氟的吸附符合建立在单层化学吸附基础上的Langmuir方程。与E33p和AA相比,TLA对砷氟的吸附容量显著优于前两者。在pH为7时,TLA、E33p和AA,对单砷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0.3mg/g,18.0mg/g和7.2mg/g;对单氟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7.8mg/g,2.3mg/g和4.8mg/g;砷氟共存时对砷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1mg/g,17.9mg/g和6.7mg/g,对氟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0mg/g,0.9mg/g和3.6mg/g。TLA对砷和氟均有很高的吸附容量,E33p可以有效除砷但对氟几乎没有吸附能力,而AA对砷和氟的吸附量都很低。在吸附的开始阶段,吸附速度很快,吸附量迅速增加,然后吸附速度逐渐降低,约15分钟即可达到吸附平衡。TLA对砷、氟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TLA与砷、氟之间通过共用或交换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力是限制吸附速度的主要环节。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饱和吸附容量也升高。说明增加初始浓度后,液相主体与吸附剂表面之间的浓度梯度提高,从而有利于吸附的进行。电荷分布多位络合模型(Charge-distribution multisite complexation model,CDMUSIC)能准确模拟砷、氟的吸附行为。实验现象与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砷氟吸附具有明显的阴离子吸附特点,溶液pH值显著影响砷、氟的吸附效率。单砷体系(As=30mg/L)中pH在5.1~7.3时,砷的吸附效率>97%,而当pH升高到12.2时,砷的吸附效率降低为21.1%。单氟体系(F=10mg/L)中pH在4.8~6.8时,氟的吸附效率>87%,而当pH升高到11.1时,氟的吸附效率降低为15.3%。砷氟共存体系(As=30mg/L,F=10mg/L)中pH在6.0~7.2时,砷的吸附效率>99%,而当pH升高到12.0时,砷的吸附效率降低为21.1%;而随着pH由5.0升高到12.0,氟的吸附效率由78.3%降低到5.1%。砷在TLA上的吸附以双齿双核为主,氟的吸附为单齿单核结构。砷比氟优先被吸附。
其他文献
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由于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运行模式,处理过程中能量的损耗和浪费(主要是电力)较为严重。随着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
目的探讨改良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血小板保护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
当前公众对于传播主体的信息时常持质疑态度,甚至出现恐慌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健康传播信息公信力的缺失。公众无法真实有效地判断其所接受到的信息对自己利益是一种维护还是
基于不同养护龄期内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成型方式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宏观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基于工业CT的无
目的评价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NKI及维普等数据库,纳入有关美沙
考虑单物流服务平台商和单物流服务提供商组成的二级物流服务供应链,分别探讨了物流服务提供商不存在欺骗行为和存在欺骗行为时的决策博弈,以及各参数对博弈的影响。在此基础
我国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后,全民食盐加碘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目前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从临床病理资料统计、流行病学调查和全国监测数据分析3个方面论述了全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复合指数(DOSE指数)及COPD临床问卷(CCQ)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对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
电动汽车作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电动汽车的充放电问题,提出一个准实时的协同充放电多代理系统。系统采用M/G/∞排队模型预测未来短时
构成理论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础理论,普遍为国内设计院校所重视.然而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构成理论的本身特性出发,提出将摄影运用于构成理论的教学方式,通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