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是民间金融主体参与我国信贷市场的一种形式,其存在能够帮助满足民间主体融资需求,改善我国失衡的二元信贷市场结构,调整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当前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尚未被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2015年颁布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也未正式施行。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规制是我国民间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亟待监管机关做出回应。本文拟将通过对我国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展开研究,厘清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法律界定,确定监管的必要性和监管定位,借鉴域外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规制经验,探讨我国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规制措施完善。本文拟将按如下五个章节的安排展开讨论。第一章为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法律界定。本章节主要总结域外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定义,结合我国实践,厘清本国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法律含义,对其天然具有的两个特征详细论述。一是经营放贷业务的特征,非存款类放贷组织作为商事法律主体,其放贷行为具有经营性和营利性并可以以此与一般的民事借贷行为作出区分;二是不吸收公众存款的特征,主要体现于其不同于正规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从事吸收存款的业务。并基于此,结合我国目前市场实践总结出本文探讨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类型。第二章为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规制的必要性。在本章节中,重点讨论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优越性和风险性。作为民间金融自发产生的商事主体,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拥有低交易成本的非正式约束性规则,并具备与民间融资需求相契合的放贷模式,因此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被合法化大有裨益。与此同时,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自身经营存在着风险,其放贷对象往往是脆弱的弱势群体,对其适当的规制显得尤为必要。第三章为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规制的基本原则。在本章节中,主要从非审慎监管原则和借款人保护原则探讨对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规制理念。对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应当采取引导性的非审慎监管,区别于对商业银行等的审慎监管,同时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放贷行为可能对其服务对象弱势借款人造成利益损害,因此需要基于对弱势借款人保护的原则制定对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规制规则。第四章为我国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本章节中,主要总结了我国民间借贷市场中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准入和债务催收存在问题,包括准入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门槛设置过高,没有根据地域性予以区分,以及债务催收市场极度混乱的现状。第五章为域外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规制方法和经验借鉴。在本章节中,仍然从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准入和债务催收两个方面,介绍了域外国家地区(包括美国、英国、香港地区等)的准入和催收的规制措施,并总结了可为我国借鉴的规制经验。第六章为我国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规制完善。在本章节中,将结合域外经验,对我国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准入和催收制度提出建议。在准入规制方面,对牌照申请、注册资本和高管人员资质的审核制定规则;在催收方面,对催收的主体、具体行为和事后的处罚催收都予以规定;同时,对于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信息披露和经营行为规制都提出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