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切断低压系统中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a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东亚地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在全球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本论文利用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制的臭氧观测仪器GPSO3及其升级版本IAP Ozonesonde在东北地区长春气象观测站(43.9°N,125.2°E,237m)观测试验获得的高精度、高垂直分辨率臭氧廓线资料,与AIRS、OMI和MLS等卫星臭氧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以及TRAJ3D轨迹模式综合分析了东北地区切断低压(cut-off low,COL)系统中发生的三个重要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方式,即天气尺度的平流层入侵过程,与冷涡相联系的中尺度对流层顶折叠过程,以及冷涡对流输送过程。  首先,对东亚夏季一次典型切断低压过程中的动力、热力及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分析了平流层空气深入侵过程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在COL发展成熟阶段,由极区高位势涡度、高臭氧库区脱离出来的空气在COL的中心形成一个局地高位势涡度与高臭氧浓度区域,并在对流层中上部出现臭氧次峰结构。前向轨迹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COL形成前期,高空槽加深,槽后偏北风急流可以引起极区下平流层空气向中纬度对流层中低层侵入,从而使对流层中低层臭氧浓度升高;在COL发展成熟阶段,可以引起平流层空气的“旋转式”入侵。最后,应用后向轨迹模式对成熟阶段COL内部及周围空气块源地做进一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 COL中心高浓度臭氧空气块源地有两个,一是中西伯利亚北部上空的副极地涡旋,这部分气块对COL中心的高臭氧浓度起主要作用;二是90°E以西,50°N附近的温带急流轴左侧的气旋式风速切变区。(2) COL周围低臭氧浓度的气块源地也有两个,一是COL底部臭氧浓度相对较低的空气块主要来自急流轴右侧反气旋式风速切变区,以平流运动为主;二是COL前部及后部的空气块主要来自COL南侧低层暖区,以上升运动为主。  其次,东亚夏初在长春地区,臭氧探空仪在对流层6km高度附近观测到一个厚度为3km的、最大臭氧浓度达到180 ppbv的次峰结构。动力场分析表明,此过程与东亚大槽前部强急流过程引起的深对流层顶折叠事件密切相关,折叠引起平流层高臭氧浓度空气舌状结构深入到对流层,导致平流层空气与对流层空气发生不可逆混合过程。应用再分析资料、中尺度模式及轨迹模式对此次折叠过程做了进一步分析。将模拟的臭氧浓度垂直廓线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臭氧的垂直分布结构,当然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相比要小很多。轨迹模式计算结果表明,折叠区域内高臭氧浓度空气来自高纬度、近极地的下平流层。明显的下沉过程发生在槽后部,但这些气团仍然保持平流层空气特性,在东亚大槽内部旋转,并最终在槽前随着对流层顶折叠侵入到对流层中层。  第三,为了研究强对流在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过程中所起作用,应用WRF模式分别对发生在冷涡前部和冷涡后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MLS、OMI和CloudSat卫星观测资料,及地基S波段雷达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模拟结果较可靠。对于发生在冷涡前部暖锋云系中的强对流天气来说,对流持续时间长,对流垂直尺度小,下平流层静力稳定度高。对于发生在冷涡后部的孤立强对流来说,对流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造成强对流天气尺度较小,且在对流层顶附近,静力稳定度小,对流可穿出热力学对流层顶。从示踪物分布情况来看,两次强对流都可将示踪物输送到对流层顶附近,但是冷涡前部对流可将示踪物从边界层输送到整个对流层,而孤立对流是把示踪物输送到对流层顶,而不与自由对流层空气发生混合。
其他文献
正地闪占全部地闪的10%左右,但是正地闪由于其中和电荷量大,峰值电流高,相对于负地闪常造成较严重的灾害。最近二十多年对中高层大气放电事件的研究也发现红色精灵(Red Sprite)的
土壤水热状况是陆地水循环、能量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控制因子,监测区域地表水热状况在水文、气象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需求。被动微波信号对云层的穿透性高,受天气的影响小,对
2008年6月1日~20日我国江南、华南经历了四轮主要的强降水过程,造成南方多省市严重灾害。本文利用多种分析资料,从降水的大尺度强迫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特征对此次降水过程
本文针对国际上水份循环变化这一热点领域,以全国160个站1951-2005年月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高度场,u和v风场,q比湿场,地表面气压场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降水异常的水汽输送结构特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以下简称TC)常常带来灾害性天气,如狂风暴雨等,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危害巨大。因此,对TC频数、强度、路径及影响因子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鉴于垂直风切
青藏高原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对其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方面
冰冻圈泛指地球表层中水体以固态保存的圈层,主要包括冰川、积雪、冻土等,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冻土作为冰冻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
针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问题,本文从大气热源异常和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盆(以下简称热带印太海盆)增暖所造成的大气热源异常入手,研究热带印太海盆不同区域增暖在其中的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它的碳收支状况对全球碳核算起着重要的作用。青藏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广阔,绿洲和沙漠下垫面是其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绿洲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资源,是干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基地,也是干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