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针灸临床上,当人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需针灸治疗时,施术者首先应该明确病变部位的经络循行规律以作为辨别病变归经的理论基础。其次应了解相关疾病最常涉及的某一或者某几条经络,以便于明确辨经的范围。最后施术者还应明确如何辨经,即探讨用何种方法以及从哪些部位入手去诊察判断病变归经。若要明确诊察部位,就需进一步研究治疗相关疾病的经穴的主要分布部位,二者是一致的,因腧穴有治疗作用同时也有诊察作用。这样通过对与疾病相关的经络进行诊察,即经络诊察,可以发现经络上的病理变化,以帮助确定病变所在的经络,进而指导针灸治疗。本课题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研究耳及周围组织经络系统的循行规律,二是研究针灸临床耳部常见疾病的诊察规律,包括相关疾病最常涉及经络规律、辨经用的诊察部位规律及诊察精确定位。方法笔者搜集了针灸古籍文献中(以《黄帝内经》为主,同时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所有涉及耳的经络系统内容,包括循行相关及病候病症相关,以研究其整体规律性。然后从具体疾病入手,探讨耳部相关疾病的诊察规律。首先选定适宜针灸治疗的耳部常见疾病,再按照各常见疾病分别对古代针灸经典文献、后世针灸文献、现代针灸文献进行检索,最后分别统计各个时期的文献中治疗各相关疾病所用的经穴及其穴次(经穴出现的频次),分析相关经穴所属的经脉及所在部位的穴次分布特点,总结古今演变规律,从而分别探讨各个疾病的诊察规律,包括研究各个疾病常涉及的经脉、常用诊察部位及诊察精确定位。结果1.循行于耳及其周围组织的经络系统针灸古籍文献中记载的所有涉及耳的经络系统有:①经脉系统:手少阳三焦经经脉、手太阳小肠经经脉、手阳明大肠经经脉、足少阳胆经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足阳明胃经经脉、足少阴肾经经脉、足厥阴肝经经脉、手太阴肺经经脉;②经筋系统:手少阳三焦经经筋、手太阳小肠经经筋、足少阳胆经经筋、足太阳膀胱经经筋、足阳明胃经经筋;③络脉系统:手阳明大肠经络脉,足阳明胃经络脉、手太阴肺经络脉、足太阴脾经络脉,手少阴心经络脉、足少阴肾经络脉;④经别系统:手厥阴心包经经别;⑤奇经八脉:阳维脉。2.关于针灸临床耳部常见疾病的文献检索结果笔者参照“中医药术语标准数据库”之“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数据库”,以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国家标准”,通过分析确定针灸临床常见耳部疾病主要包括耳鸣、耳聋、中耳炎三种。笔者共检索到古代针灸经典文献115条,其中涉及耳鸣的针灸文献52条,经穴30个,合74穴次;涉及耳聋的针灸文献63条,经穴32个,合75穴次;涉及中耳炎的针灸文献0条。检索到后世针灸针灸文献443条,其中涉及耳鸣的针灸文献166条,经穴50个,合228穴次;涉及耳聋的针灸文献250条,经穴75个,合352穴次;涉及中耳炎的针灸文献27条,经穴10个,合36穴次。检索到现代针灸文献144篇,其中涉及耳鸣的有56篇,经穴63个,合309穴次;涉及耳聋的有82篇,经穴56个,合424穴次;涉及中耳炎的有6篇,经穴13个,合18穴次。通过对文献中治疗各相关疾病的经穴进行统计,可以总结出与各疾病相关的经穴在经脉上及在部位上的分布规律,从而得出各疾病的诊察规律。结论1.通过研究循行于耳及其周围组织经络系统的规律发现,阳经多于阴经,且手三阳经与耳的联系比足三阳经密切。阳经一般主实证、热证,阴经一般主虚证、寒证,说明适宜针灸治疗的耳部疾病以实证居多。2.耳鸣、耳聋、中耳炎的诊察经脉均为阳经。耳鸣、耳聋的诊察经脉均为手足少阳经及手太阳小肠经,中耳炎的诊察经脉为手足少阳经及足阳明胃经。耳鸣的诊察常用部位是头面部、手部和足部;耳聋的诊察常用部位是头面部、手部、足部和前臂部;中耳炎的诊察常用部位是头面部。可见常用诊察部位除头面部外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部位。诊察精确定位指各相关疾病的诊察用经脉在相应诊察部位常用的诊察用穴或穴位段(穴位段指两个穴位之间的部分)。综合古今文献,一般在各相关经脉的相应诊察部位上选取出现频次较高的3个穴位(包括穴位段)用以诊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