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通过营造栖息与大地之上。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地域性是建筑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下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地域性作为文化保持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中国建筑师已经逐渐认识到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对于继承中国文化,延续场所精神的重要性。如何发扬建筑地域特色,赋予传统空间以时代活力乃是建筑创作中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以实际项目为契机,依托秀山天后宫历史文化展览馆的设计实践过程,研究多民族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会馆建筑创作方法。 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历史建筑重建、复原和传统建筑风貌的概念,对研究传统建筑空间的现代化、地域化重构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结构框架。并对中国当前地域建筑理论研究做了简要回顾。 文章主体通过四个部分对天后宫建筑的创作研究进行阐释。第一部分以秀山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区为背景,对当地地理环境、民族民俗文化和传统场镇及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概述。第二部分通过对西南地区传统祠庙会馆建筑的大量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阐述传统会馆建筑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建筑功能、空间、装饰等方面对祠庙会馆的建筑特色进行归纳。结合妈祖文化的发展,研究天后宫建筑随地域变化建筑意义的转变。总结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传统会馆建筑的设计特点。为探索同类型建筑创作手法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是具体项目的设计构思和设计方法。从天后宫项目的文化定位、布局方式的选择、建筑形态的确定、传统空间特征的提炼、细部装饰的借鉴、和建筑营造技术等方面分析在具体环境条件下传统风格地域建筑的设计创作过程。最后,根据项目设计积累经验,通过对设计过程的分析、理解和反思,概括总结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在自然生态观影响下,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实际要求重构建筑与周边环境关系;继承发扬当地本土建筑形态特色,在当代环建筑意识形态下适应新的功能需求;创造性地结合历史和现代建筑技术,再现本土建筑形态;总结具有移民文化特质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以指导未来的设计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