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研究自Lakoff和Johnson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发展迅猛。隐喻研究不仅指语言研究,还包括对认知机制以及交际语篇的研究。尽管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但是却因为仅从内省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跨语言的对比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跨语言对比分析中,也只是在两种语言中分别选取一篇文本为例加以分析。鉴于此,本研究以中美两国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共时分析,而是从历时的动态角度对概念隐喻加以剖析。本研究主要借助批评性隐喻分析的方法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之间的异同加以分析,并探究其深层原因,以期说明身体经验、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对概念隐喻选择的影响,以及经济条件和价值观的转变是如何影响历时变化的。本研究的语料选自历年的美国国情咨文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均下载自官方网站,以确保语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均有涉及,其中定性分析是主要分析方法,即依据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三步骤来分析概念隐喻。语料处理主要利用定量分析,即使用Antconc3.2.2和ICTCLAS1.0等统计工具,以确保数据统计的有效性。基于语料数据得出的结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述。从宏观角度看,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变化显著,但是隐喻关键词的数量相对稳定。人类共同拥有的身体经验决定了两种语言中最重要的三类隐喻是相同的,即路途隐喻、建筑隐喻以及战争隐喻。从微观角度看,中美数据中均存在各自特有的概念隐喻,如英语中的商业隐喻和运动隐喻,汉语中的圆形隐喻。在历时的变化中,英语语料中天气隐喻的比例逐年增多,商业隐喻的比例逐年减少;而汉语语料显示,战争隐喻的数量大幅减少,而机器隐喻却逐年增多。以上所有对比和历时变化都可归结为文化差异、社会变迁、经济水平以及价值观的转变等原因。概念隐喻的应用有助于发挥政治文本的劝说功能、强调或隐藏功能以及调节群众情感、表明政治态度等功能。本研究利用Antconc3.2.2and ICTCLAS1.0两种统计工具展开对比分析,弥补了对比分析中定量研究的不足;同时也是对以往隐喻研究中缺乏历时研究的补充。此外,本研究的结果对其他学科,如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语言教学以及政治语言理解等,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