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70年代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stein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成功地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以来,其在诊断、治疗、预防和蛋白质提纯等方面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鼠源性单抗对人体存在着免疫源性的问题,80年代初期,开始了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对鼠单抗进行结构改造,构建单链抗体、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等。抗CD3单抗作为免疫抑制作用最强的生物制剂,可用于急性抗排异冲击疗法、治疗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及器官移植前的预防性脱敏。对抗人CD3的小鼠单克隆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有望为器官移植患者提供一种抗排异能力强、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小的免疫抑制剂。当我们获得了高效、稳定表达抗CD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B4-B2后,必须在培养过程中有效的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无血清培养时细胞对培养条件的变化更为敏感,不同的细胞其最适生长和表达条件不完全相同,培养时需优化培养基组成,摸索出适合B4-B2细胞株培养的最佳条件。过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谷氨酰胺会引起培养基中乳酸及氨等代谢产物的堆积而损害细胞。我们对本株B4-B2细胞所能耐受的乳酸和氨的浓度进行了考察,结果提示在对本株细胞进行培养时应控制培养上清中乳酸含量小于500mg/L,氨含量小于60mmol/L。我们首先建立了一种有效、可靠定量检测抗CD3人源化抗体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好;定量检测的线性范围为3.125~100ng/mL,在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质控样品的组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差RSD小于15%;回收率在85%~115%之间;本方法的最低定量限为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点,即3.125ng/ml;灵敏度为1.3ng/ml。这些为优化有效和可靠的培养过程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我们考察了丁酸钠、柠檬酸铁、丙酮酸钠、α-酮戊二酸、乙醇胺、β-巯基乙醇等对本株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丁酸钠的浓度为2mM时细胞分泌的蛋白表达量提高了近1倍,并且这种作用在1mM柠檬酸铁的参与下更加明显,蛋白表达量提高了约2倍,提示丁酸钠与柠檬酸铁对于促进本株CHO细胞蛋白分泌有<WP=4>着很好的相加作用。通过比较经过旋转培养瓶高密度培养的培养基和新鲜的培养基之间氨基酸组成成分及各种氨基酸含量的差别,我们向培养基中添加培养过程中被迅速消耗的氨基酸,结果表明单独添加任何一种所缺的氨基酸并不能有效的提高细胞数、增加蛋白分泌量,而联合加入丝氨酸、亮氨酸、半胱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谷氨酸等则可有效的提高细胞数和蛋白表达量。SDS-PAGE和等电聚焦的结果均显示在丁酸钠、柠檬酸铁、丙酮酸钠以及氨基酸的作用下,未观察到蛋白糖基化的改变。最后我们将0.2mM丝氨酸、0.06mM亮氨酸、0.04mM半胱氨酸、0.04mM异亮氨酸、0.04mM缬氨酸、0.2mM谷氨酸及丁酸钠和柠檬酸铁共同作用在本株细胞上,考察其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在这种优化了的培养基作用下,细胞数由3.60×105/ml增加至4.95×105/ml、蛋白表达量由16.64mg/L增加至38.91mg/L。本研究对进行稳定转染了抗CD3人源化抗体的CHO细胞无血清培养时培养基组成的优化进行了初步摸索,为将来进行抗CD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积累经验、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