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当代中国,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表明,前一代人所达到的水平,是培育后一代人的基础,同时也是后人生存发展的起点和能源。一个文化土壤里总有自己最基本的东西,就像我们生存需要阳光和水。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本文旨在以晋西临县伞头秧歌作为个案,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伞头秧歌赖以生存的民俗基础,窥一斑而见全貌,作者从“小地方、大社会"的思路出发,对临县伞头秧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做了细致分析,为全国的地方艺术保护工作建言献策。伞头秧歌做为一种民间艺术,流行于陕北和以临县为中心的吕梁地区,而在临县,它以更加积极的一种方式成为临县民间艺术的典范。作为反映晋西临县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民间艺术,伞头秧歌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临县人生存状态和情感模式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代代临县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勾勒出临县民俗各个时期的不同风采,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介入到临县人的生活当中来,伞头秧歌不仅没有退化的趋势,反而更加的发扬光大起来。正值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伞头秧歌的研究对目前我国的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对临县伞头秧歌做了细致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历时两年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伞头秧歌的艺术特色及内容分类,在查证当地县志及文人手稿之后,得出伞头的唱词实应称之为“阳歌”,临县人对伞头秧歌的热忠也是由于演唱的“阳歌”,而并非扭秧歌。本文在对北方各地秧歌进行对比后,指出临县伞头秧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对即兴性的苛刻追求,以及伞头秧歌对当地社会和当地人产生的影响,伞头秧歌之所以能发扬光大也是由于它不拘泥于旧的艺术形式及唱词,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本文在对比各地秧歌的基础上,指出临县伞头秧歌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艺术特色的独特,更在于其民俗基础及起源发展的独特。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临县伞头秧歌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讨,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临县伞头秧歌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其存在状态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关照,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走向作了积极的陈述,探讨了对其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的途径,并向全国建言献策,从而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