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同时,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辅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电力以及水泥等“高碳”产业的需求大大增加。2014年中国碳排放量为97.61亿吨远超美国的59.95亿吨,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2017年中国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总量的28%。这要求中国大力推动低碳经济,降低“高碳”产业的碳强度。京津冀经济圈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且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京津冀区域也是全国重要的区域能源消费中心,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10%以上,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因此,必须重视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角度,推动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本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概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理论以及现实意义、国内外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形成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对低碳经济和区域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简单的阐述;其次,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绿色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研究评价。第三部分通过区域低碳经济形成机理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框架。首先,对于区域低碳经济形成机理分析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宏观角度简述国家低碳发展规划、战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都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影响因子;中观角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区域低碳产业结构、区域低碳空间结构和区域低碳组织结构;微观角度分为区域低碳生产和区域低碳消费两个层面。其次,通过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分析,构建了适用于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为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与机理研究。第一,对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在第三章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科学性提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现实版),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赋权重,计算出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2007-2016年各年的评价值;根据计算出的评价值,并结合国家在2010年提出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将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传统经济主导下的京津冀区域原始低碳经济发展阶段(2007-2009年);低碳经济试点发展下的京津冀区域现代低碳经济发展阶段(2010-2016年)。第二,总结两个阶段特征,对其他未列入现实版指标体系的指标如清洁能源的使用、温室气体捕获与封存等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补充研究,并结合第三章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两阶段特征的形成机理。第五部分为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格局与机理研究。第一,在第四章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2007年-2016年各年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值,根据评价值将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划分为7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第二,探讨了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格局的特征和形成机理。特征方面:京津冀区域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符合点轴布局模式,其中“点”有两个,以北京市为主,天津市为辅,“轴线”近乎呈“斜十字”,东西方向以张家口市、北京市、廊坊市和天津市为“十字横向”,南北方向以秦皇岛市、唐山市、北京市、保定市和石家庄市为“十字纵向”,并结合第三章的分析对该格局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