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对黄土坡地水土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地域广阔和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该区的国土资源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该区水土流失现象长期存在,影响了该区的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本论文采用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同时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研究了不同人工种植植被条件下,黄土坡面径流小区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径流强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在降雨初期迅速增长,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径流强度的增速变缓,之后逐渐趋于一个平稳的值。降雨强度越大对应的径流量和产沙量也大。90mm/h降雨强度下径流总量和产沙总量比20mm/h降雨强度下增加了180.8%和1118.2%。径流中硝态氮、可溶性磷和可溶性钾浓度值在降雨前期较高,随着降雨的进行,径流中溶质的浓度迅速降低。三种溶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用幂函数来表征,拟合决定系数R2在0.90以上。
  2、不同坡度对小区的产流产沙特征有不同的影响。在5个坡度条件(5、10、15、20、25度)下土壤侵蚀量表现为裸地>黄豆地>苜蓿坡地,土壤侵蚀量均以5度时最小,随后基本呈现随坡度增大而递增的规律。20度和25度的裸地小区累计径流量分别比15度裸地小区下降了6.2%和16.3%。在三种植被条件下累计径流量均以15度时最高,这说明在黄土高原坡面降雨条件下,可能存在临界坡度,且坡度值为15度。幂函数可以用来模拟黄土坡面不同坡度下径流养分浓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无论坡度大小,降雨条件下土壤养分均有向土壤深层淋溶的趋势。在试验中的次降雨条件下,硝态氮在土壤深层10厘米处出现淋溶的峰值,淋溶深度最大可达15厘米。各处理的可溶性磷和可溶性钾仅在土壤剖面7.5厘米以内发生变化,说明非吸附性物质受坡度的作用较小。
  3、不同类型植被覆盖的小区均可以有效的拦截降雨,并增加土壤入渗,降低径流量。累计径流量的变化过程与径流强度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裸地>荞麦地>黄豆地>长芒草地>苜蓿地。黄豆小区、长芒草小区和苜蓿小区产沙总量比裸地小区下减少了40.5%、65.9%和82.8%。在黄土坡面条件下,而草类(长芒草和苜蓿)植被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功效。不同生育时期稳定径流强度和累计径流量规律表现为:出苗期>花芽期>鼓粒期>成熟期。与出苗期相比,黄豆花芽期、鼓粒期、成熟期累计径流量分别降低了19.4%,24.0%和40.1%。植被的生长过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有重要影响,生长期越长,生物量越大,越有利于土壤养分向地下的迁移。
  4、通过对不同苜蓿小区的试验表明,在模拟降雨条件下,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单位径流量的养分损失减小。植被覆盖度为46%时,径流、泥沙和钾离子损失量分别比0%时减少了32.4%、75.8%和33.4%。说明在当前的试验条件下,当植被覆盖度接近50%时,植被对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维持有显著作用。
  5、不完全混合深度模型和完全混合深度模型对径流溶质浓度过程曲线前期的拟合效果不理想,预测值低于实测值。通过对相关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RE)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完全混合深度模型比完全混合深度模型对钾离子浓度和累计钾离子流失量的模拟效果要好。混合深度模型模拟的钾累计流失量在降雨后期比实测值要低,等效对流传递模型模拟的钾离子浓度和累计流失量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较好。等效对流模型对低覆盖条件下和小降雨强度养分累计损失的模拟效果较好,不完全混合模型对苜蓿不同盖度条件下各处理的模拟效果较好。从模型应用的角度来看,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其他文献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果树之一,其果实的发育与其内源小分子调控物microRNA(miRNA)具有重要联系。前人研究显示,miRNA参与激素、逆境胁迫、组织器官形态建成等途径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而短肽(miRNA encode regulatory peptide,miPEP)由miRNA初级体(primary microRNA,pri-miR
学位
‘南丰蜜橘’(CitrusreticulitaBlanco cv.Nanfeng tangerine)是我国地方优良品种之一,其皮薄核少,色泽金黄,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而享誉古今中外。但夏季长期高温和强直射光的发生,柑橘日灼果变得越来越普遍,导致丧失了果实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试验以‘南丰蜜橘’为材料,探究喷钙对日灼果果实品质、果皮活性氧、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以及钙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
学位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龙眼果实质量和产量与其胚胎发育息息相关。植物体细胞胚胎与合子胚在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可作为研究植物胚胎发生机制的优良替代体系。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不仅受特异基因的调控,还受表观遗传调控,尤其是DNA甲基化,一定水平的DNA甲基化对植物体胚的正常发育是必须的。miRNA能够介导DNA的甲基化,该过程与mi
学位
金针菇是世界第五大栽培食用菌,也是我国商业化栽培的食用菌,且总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基础研究薄弱,严重制约着产量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研究利用担孢子菌株WT583的粉孢子为诱变材料,以紫外线为诱变剂,建立了金针菇突变体库。然后利用基因组测序与比对技术,对金针菇基因组紫外诱变DNA突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匍匐型菌丝突变株与粉孢子缺失突变株表型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索,为金针菇遗传学研究添加了新的内容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以及连作年限逐渐增长,根结线虫已成为当前设施蔬菜生产的一大障碍,对农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由植物寄生性线虫造成的损失全球每年可达1000亿美元,其中由根结线虫造成的损失高达70%。阐明以番茄为代表的蔬菜根结线虫抗性机制,解决限制我国设施生产的瓶颈之一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剖析番茄对根结线虫的响应机制,运用分子、生理生化和环境调控等方法提高番茄对根结线虫
学位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时间长,空间范围广且对人体毒害作用强的特点,是国际公认的严重环境问题。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于保障农产品产量和人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成本较高,难度大,且有可能导致二次污染。因此,研发环保可持续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一直是学术界和产业界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新型土壤修复材料——砒砂岩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其对溶液中Cd吸附性能和机理的基础上,探究砒砂岩在
学位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半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主要用作塑料薄膜等的增塑剂,在化肥农药的生产过程中也有广泛应用。由于PAEs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及潜在的“三致”毒性,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我国西北旱区的小麦生产中,广泛采用覆膜栽培来保障粮食产量。地膜的大量投入及残留,给土壤—农作物系统带来邻苯二甲酸酯污染风险。研究覆膜条件下PAEs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迁移,对耕地土壤保护及粮食安
学位
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田土壤镉(Cd)污染已经成为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巨大威胁。依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针对轻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已成为当前国家的重大需求。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轻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稻不同生长时期淹水灌溉对实际Cd污染土壤上水稻Cd累积转运的影响研究,以期探明降低水稻Cd累积的淹水关键时期及其影响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给杂草可持续治理、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国是水稻(Oryza sativa L.)种植大国,秸秆来源广,利用其释放的化感物质控制杂草,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  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PI)和非化感水稻Lemont(LE)为材料,分析秸秆还田后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