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典型强对流天气卫星遥感监测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k83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对流天气是一种严重灾害性天气,多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生命史较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气象卫星遥感范围大,时空分辨率高,是全球均匀、多要素、多圈层、全天候和三维的观测,尤其在对流天气监测方面,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具有直观、形象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因此本研究利用FY-2D静止气象卫星和MODIS极轨气象卫星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及中尺度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输出场,应用多通道合成方法和红外窗方法,分析近年发生于淮河流域的几次典型强对流天气,如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徐州沛县的一次冰雹、龙卷天气以及2010年7月13日和9月6日的江淮暴雨过程等。结果表明: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能够很好地监测并分析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卫星水汽图像特征与导致垂直运动和气流变形场的大尺度天气过程有关系,代表着对流层中上部的动力特征。卫星多通道RGB合成图能以色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突出对流系统、云粒子微观物理性质等属性,具有一定的精确度和普遍适用性,有利于暴雨等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同时卫星红外窗方法能很好地探测到强对流过程中存在的上冲云顶(上冲云顶定义为卷云砧上的穹顶状突起,上升气流通过它侵入平流层),上冲云顶表示存在强对流切变和强烈上升气流,是强雷暴的重要指示者,伴随上冲云顶的雷暴经常产生灾害性天气,如航空湍流、强降雨、冰雹、破坏性的风和龙卷等。卫星遥感资料能够反映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常规资料不能捕捉到的天气实况变化,为短时天气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对我国31个省(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效率进行测算,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效率提供依据。方法:运用DEA模型对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数据进行横向分析,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结果: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综合效率为0.845,DEA有效的有16个,2010—2019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对流层大气涡动减弱现象,并对其年际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对深刻认识大气环流变化规律和理解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北半球涡度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均匀,其大值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而在非洲北部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东部、北大西洋地区也存在相对大值区。(2)北半球涡度拟能30年
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带通滤波、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东南部和川渝陕甘地区夏季降水30~60天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中国东南部和川渝陕甘地区夏季降水30-60天CISO在7月中旬之前存在显著的反相现象。两地区降水CISO在传播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川渝陕甘地区降水局地低频振荡显著,中国东南部降水CISO
城市化发展导致城、郊下垫面辐射平衡及能量平衡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城、郊夏季涡度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并在城市观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及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京城、郊下垫面在晴天条件下的辐射平衡、能量平衡、反照率以及储热项变化特征;同时根据南京城市实际人为热总量对WRF模式人为热参数方案进行修正,本文给出二个模拟算例的结果,对两个算例模拟的城、郊辐射及能量平衡进行验证与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夏
集合平方根滤波(EnSRF)作为确定性集合资料同化技术的一种,已成为当前资料同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变分同化方法相比,EnSRF与一般集合同化技术一样,具有误差协方差随流型演变、不需要求解伴随模式、可以和集合预报相结合等优点;较之传统集合卡尔曼滤波,EnSRF (?)能够避免由于扰动观测引起的采样误差;较之同属于集合同化的其他确定性方法,EnSRF具有计算量上的优势;当假设观测间不相关时,EnSRF
本文在天气学分析天气基本形势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一些新型探测资料,从常规天气分析和大气能量的角度对湖北地区两次典型雷雨大风天气进行细致诊断分析(2007年7月27日,简称“727”雷雨大风与2008年6月3日,简称“603”雷雨大风),得出以下结论:(1)大气能量能很好地反映大气运动状况,能量的增减可以是灾害性天气发生消亡的生命史指标,则能量天
利用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简称OLR)资料、NCAR/NCEP资料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以低频振荡的能量与总能量的百分比作为低频振荡强度指数,初步研究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和相位对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强度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热带低频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欧洲西北部到我国南部的波列及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冰雹、龙卷、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日益显著。其发生时间短、发展迅猛、致灾性强等特点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关于这类灾害性天气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因对流系统尺度小,发生发展机制复杂,常规天气探测水平有限,强对流天气的落区、分类型预报的准确率还较低。因此本文着重以长三角地区即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较为详细的站点资料记录,统计1971-2006年包括
太阳活动强烈影响地球天气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相关。江淮流域6~7月的梅雨是我国夏季雨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雨量的丰枯直接与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和持续有关。这一区域是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之一,因此这一区域的旱涝对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太阳活动对梅雨的影响及其物理过程,一方面为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据;另一方面,研究梅雨的太阳活动影响因子,为梅雨预测
地基微波辐射计是应用遥感技术的新兴气象观测仪器,其资料作为非常规观测资料,可以连续获得,极大地弥补了常规探空资料因观测间隔较长而获取大气信息不足等缺点,其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更好的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确保资料的可靠性,本文针对武汉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选取了2010年6月、9月、10月中的38个“晴天”测得的亮温度数据及与其对应的20:00时的探空资料,利用MWCLD辐射传输模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