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得到了很大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但是,这些保障性住房在建设量、需求量和针对人群上仍存在较大缺口,呈现出发展建设程度不平衡、关注保障人群不全面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收入能力有限,短期内负担不起普通商品房的购买价格甚至租赁价格,但又不符合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的新生代城市居民、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忽视,使其成为城市人口中的“夹心层”人群。为了尽可能解决“夹心层”人群居住问题,政府提出加快公租房的建设,同时也开始关注大规模公租房住区对城市空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地处自然山地环境和山地城市背景下的公租房住区,要总结经验,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外部空间与自然空间、城市空间、行为空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空间使用效率不高、空间环境品质低劣、空间地域特色缺失等问题的出现。基于以上现象,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以山地公租房住区这一新兴保障性住房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归纳总结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原型及其组合系统,发现其在新环境下的转换方式,同时,通过经济合理地挖掘空间潜力,创造空间品质,并落实到实践研究过程中去,探索出一条类型学研究方法和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力求创造出一个集经济性、实用性和舒适性为一体的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体系。本文按照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解读题目和相关概念,阐述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的特殊属性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导向,并提出以类型学设计的视角来研究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的新理念。第二,阐述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体系特征及其限定因素,分析类型学引入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归纳总结基于类型学理论和方法的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提出基于类型学的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层级和步骤,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通过抽样实例,提取归纳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原型要素,并分析其内在特征,构建基于类型学的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型表,为下一步的原型选择及其组合研究提供内容和依据。第四,在原型表基础上,从物质方面的与城市结合区域外部空间、整体外部空间和组团外部空间层级,以及非物质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层级,对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原型的组合系统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来自香港、新加坡、上海、重庆、深圳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案例的归纳分析,确定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其外部空间组合的基本规律,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原型及其组合系统的选择内容。最后,运用类型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中各层级下的原型及其组合系统的类型转换模式,并将研究方法应用到设计实践,对基于类型学的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设计进行实践阐述和验证。本文以类型学设计方法的逻辑关系出发,为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设计提供一个思路和新方法,寻找一种有关类型学概念与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实践的相对永恒的设计原则与信条,即基于类型学的山地公租房住区外部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