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选举背后的居委会行动分析——以上海市X区居委会直选为例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推广的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成为国家应对社会转型、调整基层社会管理的策略和手段,同时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目前,学术界有关我国城市社区居委会直选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国内对社区直选问题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宏观的、静态的、制度层面上的考察,关心的焦点过多地集中于政府行为和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之上,对居委会本身的考察较为缺乏,忽视了居委会作为行动者的组织特性。因此,本文从行动者视角出发,将居委会视作拥有独立行动逻辑的策略行动者,以上海市X区的社区直选为例,对选举过程中居委会的行动逻辑与策略进行解构性分析,并试图呈现社区“成功”直选背后的居委会行动路径模型,以期实现对社区直选王见象的进一步理解与解释。   本研究表明:2009年上海市X区第九届的社区直选表现为“高参与率”、“选票高集中率”及“现任居委会多连任”的结果,是与社区居委会作为策略行动者在选举各阶段的行动逻辑与策略分不开的。(1)选举任务承接阶段,在“科层化”行动逻辑下,居委会通过与上级政府机构的“单向互动”,自觉进行身份定位,确立了直选的目标;(2)选举准备阶段,居委会在人情与互惠逻辑下与社区积极分子“共谋”,确保上级政府“看好”的人成为候选人,并通过社区积极分子的“中继者”作用,对社区普通居民“刻意”影响,初步实现组织意图;(3)公开投票阶段,面对“浅层冷漠”的社区居民,居委会在民主的形式合法逻辑下,一方面,通过“热情”接待、“帮忙”介绍候选人、上门“催请”投票、“帮忙”代选等策略与社区普通居民“斡旋”,千方百计实现投票率;另一方面,积极追求程序“合法”,以期获得社区居民对选举结果的认可。以上就是居委会在直选过程中的行动路径。正是这一行动路径,使得居委会保证了直选的参选率,实现了“两个50%”要求,最终“圆满”顺利地完成了选举任务。因而,依据街道政府的意图,由居委会直接导演和操办,在社区积极分子的配合和普通居民的淡漠中,社区直选就成为了在民主目标导向下由各种角色的集体互动共同演绎出来的一场“民主秀”。  
其他文献
生于1980年至1989年之间的孩子被统称为“80后”。对于“80后”一代人社会上往往给予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评论。在2008年以前,大部分的学者、专家都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
本文通过对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的分析,尝试揭示公共领域对于人们积极生活方式的意义。阿伦特对公共领域问题的反思,以人的现代性的存在方式为核心,贯穿着对于人的条件、人的
我国当下基层治理中政府权力实践面临某些困境,表现之一是正式权力失效,合理、合法的治理行为遭到抵制难以施展,权力运作过程中“非正式权力技术”凸显。在区分国家权力同微观权
学位
本文以一个传统农村地区的人情消费受政府行政干预一事为研究对象,讨论和分析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意义上的政府“何为”、“何不为”和“如何为”的问题。  笔者通过定量研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过程。于此同时,中国家庭的规模和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即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空巢化。几千年来,家庭养
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全新的群体,处于“半城市化”的尴尬境地,但同时他们也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命运关系着我国经济结构走向和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发展过程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并存于当代中国社会之中。如果把消费主义视为后现代性的表征之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土离乡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化建设。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少年儿童被裹挟着随其父母从农村走入城市,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
长久以来,社会学知识客观性一直是困扰社会科学领域的难题之一,客观性不仅是关系到研究者与其所处外部环境之间的实在性的哲学命题,也是关系到社会学知识客观性和科学性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