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的合理性分析及实践探讨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9671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命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了“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的合理性。首先,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它与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存在明显的界限。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通过对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关系的论述,指出“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是唯物史观原理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它传承了三代领导人的发展为民思想,实现了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辨证统一。再次,通过分析“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对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重大作用的论述,阐明了“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实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发展中的社会公正,建立了正确的人才观,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最后,指出实践“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的正确路径。论文立足唯物史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以人为本”发展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到其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都渗透着理论分析和实践的结合。又有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逻辑形式”与“生活形式”概念分别在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哲学思想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二者虽然看似有很大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强调了语言所具有的规则性和结构性。本
权力与权利的矛盾,是现代民主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主题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难题之一。究竟应当如何对二者进行准确的界分,认清二者的本质关系,化解二者之间已经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有着丰厚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它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科学性与实践性受到时代的检验,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前人优秀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心灵哲学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融合了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后,有了自身的新进展。丹尼尔·丹尼特作为当代心灵认知科
本文通过文本研究,解读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并试图用道德哲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与道德的关系。 本文深入生命本质、生命过程与生命实现诸环节,系统揭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