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包,不仅是学生装载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日常器物,而且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必备物件。在学生的生活中,背书包往返学校是一项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由于书包与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包常常被视为学生身份的器物象征。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各种辅导资料、练习册和试题库源源不断地涌入学生的书包,对于学生而言,书包已成为一种“职业负荷”。目前关于儿童书包重量的国内外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儿童书包重量超过其自身体重10%,部分还超过国外运动生理学家推荐的自身体重15%的负荷标准。 与此同时,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学生身体发生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怪异现象,比如脊椎病、驼背和颈肩酸痛等被背部疾病开始出现在学生的身上,并且这些身体疾病逐渐趋于低龄化。相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这些常见的身体疾病与其所背书包的重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运用福柯话语分析的理论解构书包形制背后隐藏的教育规训意蕴;从书包内容的构成以及肩负的隐喻功能出发,分析学生书包重感的来源;反思当下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随着书包形制的变化,具体地说,书包的面料与材质从以薄布、棉布为主到以皮革、化纤、涤纶等综合性、多元化为主;书包的分层由两层为主到以四至五层为主,书包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到以练习册、考卷和辅导书为主,书包的背负方式从斜背包为主到双肩包为主等等,所有这些围绕书包的物理学特征所发生的变化其结果都是书包重感的增强。当学生的书包长期处于过重的状态时,不仅会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某些负面的情绪影响。 从家长、学校、政府、书包厂商等方面论述了如何给书包减重。家长通过购买实用、材质轻便的书包为学生减重。学校主要是从课桌的改良(如带锁的抽屉)、增设饮水机或书包柜的设置等技术层面来考虑。另外,学校还从课程安排和作业制度等学习层面出发给学生的书包“减重”。减少语数外三门主科的数量;为了避免学生的身体超负荷,学校将一些需要带较重或较大体艺用品的课程错开安排。关于作业制度方面,对各年级的作业量与作业时间作出规定,其中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到六年级的平均书面家庭作业应控制在每天1个小时之内。倡导布置实践性、操作性的作业。国家政策出台的书包“限重令”要求书包的重量不得超过体重的10%。生产厂商所采取的物理学书包“减重”法是通过书包重力的分解来减轻书包重量对中小学生骨络的压力,从而保护中小学生的骨骼生长。 上述各种书包“减重”方案都是为了应付某些国家教育政策而制定的“形式”运动。从形式上看,只是解决了学生“减负”的表面问题。虽然“减重”与“减负”两者之间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治标”与“治本”的本质区别。减重是减轻重量,而减负是减轻负担,前者侧重身体,后者则侧重心理及精神,书包“减重”只是学生“减负”中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