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后肌综合征“三线定位法”诊断意义及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fu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旋后肌相应组织进行解剖,应用“三线定位法”对桡神经深支穿入及穿出旋后肌的位置进行定位,分析这两个神经卡压点的位置与旋后肌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寻找此卡压点简易体表投影,探讨应用毫针透刺卡压点的方法对改善旋后肌综合征临床症状方面的价值。方法:1、对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前臂进行层次解剖,充分显露出前臂后群肌肉与桡神经在前臂的位置关系,同时观察旋后肌腱弓的组织类型,再分别以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Lister结节3点作为三角形顶点进行连线固定,应用“三线定位法”标记出三角区域,测量左右两侧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的位点在前臂位置及其穿出旋后肌的位点距离三角形三条边长的距离,所有测量结果三次测量求平均值。2、收集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符合旋后肌综合征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4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双上肢肌电图检查,记录相应的临床症状和肌电图结果。应用随机数表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方法取曲池穴、手三里穴、上廉穴、下廉穴、外关穴、合谷穴进行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一部分透刺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天针刺40分钟、每周治疗6天,治疗4周后观察相应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前臂旋后肌腱弓的腱性组织结构有14肢,占比70%,其混合性的组织结构有4肢,占比20%,其膜性的组织结构有2肢,占比10%。前臂旋后肌下缘的腱性组织结构有11肢,占比55%,其肌性的组织结构有5肢,占比25%,其混合性的组织结构有3肢,占比15%,其膜性的组织结构有1肢,占比5%。2、对“三线定位法”测得的女性前臂两侧L1~L9的数值进行对比可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对测得的男性左右两侧L1~L9的数值进行对比可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女性前臂两侧L1~L9的长度平均值(mm)分别为:40.36±0.53、208.47±1.16、220.76±2.47、16.48±0.76、16.17±0.16、54.93±0.56、8.72±0.31、15.71±0.19、39.54±0.42。男性前臂两侧L1~L9的长度平均值(mm)分别为:66.40±0.62、234.61±1.66、254.49±2.60、18.15±0.60、16.44±0.21、59.51±1.18、10.17±0.44、22.50±0.22、55.78±0.54。女性L4/L2数值约为0.08,L4/L5数值约为1.02,L6/L2数值约为0.26,L7/L6数值约为0.16。男性L4/L2数值约为0.08,L4/L5数值约为1.10,L6/L2数值约为0.25,L7/L6数值约为0.17。4、48例患者中存在疼痛症状的有48例占比100%,存在麻木症状的有43例占比89.6%,存在肌力下降症状的有39例占比81.3%。5、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对比P=0.0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对比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疼痛分级对比P=0.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麻木分级对比P=0.0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麻木分级对比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麻木分级对比P=0.0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肌力分级对比P=0.0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肌力分级对比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肌力分级对比P=0.0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6、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2%(19/24),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7%(22/24),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P=0.0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通过对旋后肌进行组织解剖发现旋后肌腱弓及旋后肌下缘很容易对桡神经深支造成卡压,既可以是其解剖组织性质本身直接压迫又可以是其它原因造成的间接压迫,这对旋后肌综合征发病机理的解释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通过应用“三线定位法”测量并对测量数值进行计算后发现,桡神经深支进入Frohse弓的位点D点以及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点E点均可以应用中医骨度分寸法结合拇指同身寸法进行简易定位,前臂取中立位、曲肘90°状态,桡神经深支进入旋后肌腱弓的位点D点位于肱骨外上髁远端1横指(1寸)、桡掌侧1横指(1寸)的位置,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更名为骨间背神经的位点E点位于肱骨外上髁远端四横指(3寸)、桡背侧半横指(0.5寸)的位置,并且这个简易定位方法无论男女无论左右两侧均可适用。3、通过对两个研究位点进行毫针透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该方法应用前景较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应用到综合治疗体系中,对改善相应症状、体征及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治疗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自拟方活血止痛汤联合外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采集自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病人96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96例)随机分三组。其中治疗组1给予口服中药汤剂(活血止痛汤)联合火针(32例);治疗组2给予口服中药汤剂(活血止痛汤)(3
目的:观察基于透托理论的蜈蚣托毒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9年0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实际完成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口服蜈蚣托毒丸,一次一袋(3g/袋),一日两次;对照组口服郁金银屑片,一次五片(0.24g/片),一
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湿毒蕴积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寻常型银屑病(湿毒蕴积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口服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银屑颗粒治疗,两组均配合他卡西醇软膏外用。临床疗效判断时间为4周,分别于治疗的第0、2、4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润燥养血汤联合外用丹皮酚软膏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清IL-4的水平变化。方法:按就诊先后顺序,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血虚风燥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共96例,每组32例。研究期间共脱落6例病例,其中治疗1组脱落2例,治疗2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1组采用口服润燥养血汤联合外用丹皮酚软膏,治疗2组采用口服润燥养血汤,对照组采用口服润燥止痒胶囊。分别于疗前(0
目的:观察清热湿毒丸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和黑龙江省医院皮肤科选取10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掌跖脓疱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三组,每组35例。因在研究观察过程中脱落病例8例,实际完成病例数为治疗组1,33例,给予口服清热湿毒丸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治疗组2,32例,给予口服银屑颗粒联合中药外洗治疗,对照组,32例,给
目的:观察凉血润燥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风燥证),评价凉血润燥消银汤的临床疗效以及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1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哈南分院)的银屑病(血热风燥证)患者70例。将符合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人。临床观察实际完成时治疗组34人,对照组33人。两组均外用疏风软膏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凉血润燥消银汤,对照组予以消银胶囊。
目的:观察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寻常型(反向)银屑病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05例门诊就诊患者,将患者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包含35例患者。实际完成数量共97例,其中治疗1组31例,予散风苦参汤口服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外用;治疗2组34例,予散风苦参汤口服;对照组32例,予疗癣卡西甫丸口服。分别于治疗第0天,第7±
目的:观察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肺胃热盛证酒渣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于临床上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8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一、治疗组二、对照组。每组36例,在观察过程中共脱落3例(治疗组二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一给予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治疗组二给予枇杷玉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
目的:观察除湿败毒饮联合八宝五胆药墨研汁外用治疗湿热型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先后顺序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6例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掌跖脓疱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2例。治疗1组(A组),口服除湿败毒饮联合八宝五胆药墨研汁外用;治疗2组(B组),口服除湿败毒饮;对照组(C组),口服疗癣卡西甫丸。分别在治疗前(0±2)d及治疗后(7±2)d、(14±2)d、(21±2)
目的:本研究意在证实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孙氏腹针一区医治肝气郁结型原发性早泄的有效性,并尝试初步浅探此方案的治疗机理,为下一步更广泛地应用头部情感区结合孙氏腹针一区医治早泄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招募的64例病例均来自于2020年7月到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龙江医派示范门诊的肝气郁结型原发性早泄患者。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进程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