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旋后肌相应组织进行解剖,应用“三线定位法”对桡神经深支穿入及穿出旋后肌的位置进行定位,分析这两个神经卡压点的位置与旋后肌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寻找此卡压点简易体表投影,探讨应用毫针透刺卡压点的方法对改善旋后肌综合征临床症状方面的价值。方法:1、对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前臂进行层次解剖,充分显露出前臂后群肌肉与桡神经在前臂的位置关系,同时观察旋后肌腱弓的组织类型,再分别以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Lister结节3点作为三角形顶点进行连线固定,应用“三线定位法”标记出三角区域,测量左右两侧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的位点在前臂位置及其穿出旋后肌的位点距离三角形三条边长的距离,所有测量结果三次测量求平均值。2、收集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符合旋后肌综合征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4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双上肢肌电图检查,记录相应的临床症状和肌电图结果。应用随机数表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方法取曲池穴、手三里穴、上廉穴、下廉穴、外关穴、合谷穴进行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一部分透刺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天针刺40分钟、每周治疗6天,治疗4周后观察相应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前臂旋后肌腱弓的腱性组织结构有14肢,占比70%,其混合性的组织结构有4肢,占比20%,其膜性的组织结构有2肢,占比10%。前臂旋后肌下缘的腱性组织结构有11肢,占比55%,其肌性的组织结构有5肢,占比25%,其混合性的组织结构有3肢,占比15%,其膜性的组织结构有1肢,占比5%。2、对“三线定位法”测得的女性前臂两侧L1~L9的数值进行对比可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对测得的男性左右两侧L1~L9的数值进行对比可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女性前臂两侧L1~L9的长度平均值(mm)分别为:40.36±0.53、208.47±1.16、220.76±2.47、16.48±0.76、16.17±0.16、54.93±0.56、8.72±0.31、15.71±0.19、39.54±0.42。男性前臂两侧L1~L9的长度平均值(mm)分别为:66.40±0.62、234.61±1.66、254.49±2.60、18.15±0.60、16.44±0.21、59.51±1.18、10.17±0.44、22.50±0.22、55.78±0.54。女性L4/L2数值约为0.08,L4/L5数值约为1.02,L6/L2数值约为0.26,L7/L6数值约为0.16。男性L4/L2数值约为0.08,L4/L5数值约为1.10,L6/L2数值约为0.25,L7/L6数值约为0.17。4、48例患者中存在疼痛症状的有48例占比100%,存在麻木症状的有43例占比89.6%,存在肌力下降症状的有39例占比81.3%。5、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对比P=0.0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对比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疼痛分级对比P=0.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麻木分级对比P=0.0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麻木分级对比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麻木分级对比P=0.0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肌力分级对比P=0.0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肌力分级对比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肌力分级对比P=0.0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6、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2%(19/24),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7%(22/24),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P=0.0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通过对旋后肌进行组织解剖发现旋后肌腱弓及旋后肌下缘很容易对桡神经深支造成卡压,既可以是其解剖组织性质本身直接压迫又可以是其它原因造成的间接压迫,这对旋后肌综合征发病机理的解释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通过应用“三线定位法”测量并对测量数值进行计算后发现,桡神经深支进入Frohse弓的位点D点以及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点E点均可以应用中医骨度分寸法结合拇指同身寸法进行简易定位,前臂取中立位、曲肘90°状态,桡神经深支进入旋后肌腱弓的位点D点位于肱骨外上髁远端1横指(1寸)、桡掌侧1横指(1寸)的位置,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更名为骨间背神经的位点E点位于肱骨外上髁远端四横指(3寸)、桡背侧半横指(0.5寸)的位置,并且这个简易定位方法无论男女无论左右两侧均可适用。3、通过对两个研究位点进行毫针透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该方法应用前景较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应用到综合治疗体系中,对改善相应症状、体征及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