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交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华中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与中国大多数发展中大城市一样,正经历着城市化及个体机动化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中心城交通堵塞、城市空间规划滞后于交通需求等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策略仅局限于增加道路供给的层面,对于交通需求管理以及产生交通拥堵的根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于大多数用来缓解交通拥堵的策略多为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层面上,研究交通体系建设需求及其作用机制,反馈至城市发展的规划控制,具有全局意义。   本论文从武汉市目前的交通发展状况出发,定性和定量的探讨了城市交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互动作用。定性分析主要应用在武汉市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结构的演变历程和互动关系;定量分析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武汉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结构的适应性量化评价,并在GIS平台下模拟两者的互动关系。   首先,论文描述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通过平均出行距离、交通结构组成、道路运行状况等交通特征描述交通建设状况,论述了武汉市交通存在严重的总量矛盾及结构矛盾,表现为干线公路网通行能力及效率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需求、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道路重要节点通行不畅,道路“商业性”和“交通性”矛盾激烈,交通环境恶劣等。提出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解决我国快速发展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新思路。   其次,以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为重大历史分割点,将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结构的演化历程分成三到四个阶段并进行总结归纳,从定性的角度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武汉市空间结构经历了轴状发展——轴间填充——圈层布局和多方向蔓延拓展阶段,路网体系相应的由棋盘+放射线雏形向棋盘+环线+放射线演变,并向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目标发展。   再次,引入系统适应性评价的思想,构建武汉市交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进行定量化分析验证,就分析结果对武汉市交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经济适应性和技术适应性进行全面评价。   最后,把武汉市交通结构分为点、线、面三层次,并在MapGIS软件环境下,重点对武汉市不同阶段的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的交通结点、线路及路网进行矢量化及缓冲区分析,再与武汉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探寻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以及交通结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武汉快速路系统提出改善路网等级结构,调整干支道路网密度,加强旧路、交通拥堵路段的拓宽和新路交通规划等调整建议。同时推测总结武汉市轨道交通发展态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构建城市发展区交通走廊,实现三镇一体化的总体格局,促进武汉市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科教兴国”战略和《高等教育法》所确立的高等学校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基本原则的鼓舞和指导下,我国行业特色大学在相
出租车常被比喻为“城市的名片”,是国际大都市文明的流动展示窗口和城市精神的折射体。然而,出租车行业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从重庆到三亚、永登,到汕头、岳阳
目的:本文旨在国家推动和研究制定“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这一宏观背景下,学习和借鉴国外优先领域确定的技术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应该优先关注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是人类重要的一种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并出现了一系
随着新课堂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观念也要不断更新和转变,课堂的教学模式要不断进行改变,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模式,要不断拓展课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逐渐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攻坚期,又是社会发展的转折期,更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多发期。如果社会突
随着2009年4月国务院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新医改政策,整个社会对药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众人根本的一个共同期望即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如
学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Land Coyer Change,LUCC)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及热点之一。国际上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有众多的国
本文的研究最终目标是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提供合理化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以往金融调控政策的评估得出有效的调控经验。本文通过对我国历次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及其效应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