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能源汽车被大力推广发展的当代社会,汽车的行驶里程以及动力性都对整车质量有着轻量化的要求。而由于铝合金比强度大、导电性优异以及耐蚀性好等优点,因此其可以作为部分传统钢构件的替代品,以有效减轻整体结构的重量,从而达到轻量化的目的。但同时引入的铝/钢异种金属的连接问题又成为新的焊接难题。对于铝/钢焊接接头,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焊接过程中生成的硬脆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本文借助上海光源BL3W1线站进行了铝/镀锌钢界面层处金属间化合物生长的原位观察,探究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规律。并进行了镀锌钢的热浸实验,以作为原位观察实验结果的对比。同时采用Al-12wt.%Si药芯焊丝进行了铝合金/镀锌钢以及铝合金/不锈钢的熔钎焊焊接实验,对比了两种接头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同时探究了焊接余高对接头性能的影响。借助同步辐射光源能有效的观察到铝/镀锌钢界面层处Fe2Al5相的生长过程,生长方向为垂直于界面层向钢方向进行。但由于衬度以及分辨率的限制,未能分辨出Fe4A113的生长。而在使用电子探针对原位观察后的试样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在Fe2Al5相与铝合金之间存在Fe4A113相,同时可以观察到针状的Fe4A113分布于合金中,这与热浸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均发现了介于Fe2Al5相与钢之间的厚度小于1μm的FeAl相以及Zn向钢侧的扩散现象。经过计算,获得原位观察时,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d与时间的平方根t1/2成正比关系,比例系数为1.45。而热浸实验时,获得的比例系数为3.06。对于铝合金/镀锌钢与铝合金/不锈钢的熔钎焊接头,两者的最大抗拉强度为169MPa与142MPa,分别达到铝合金母材的81%和68%,接头断裂位置分别为铝合金侧热影响区和钢/焊缝界面层。而进行去余高处理后,接头强度分别下降到34MPa与66MPa。断裂位置均为钢/焊缝界面处。对于硬度的分布情况,铝合金/镀锌钢接头在钢侧未发现硬度激增的现象,而铝合金/不锈钢硬度最大值在不锈钢侧热影响区出现硬度的激增,达到273HV,而铝合金/镀锌钢接头未发现这种现象。同时由硬度云图可以看出两种接头的铝合金侧热影响区宽度均为7mm左右,远大于钢侧的热影响区。两种接头的微观组织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铝合金/镀锌钢焊缝由针状的Al-Fe-Si金属间化合物和网状的Al-Si共晶组织组成,而铝合金/不锈钢接头焊缝主要由块状的Al-Fe-Si-Cr金属间化合物以及网状的Al-Si共晶组织组成。同时,由于镀锌层的润湿作用,铝合金/镀锌钢的焊缝/钢界面层更加均匀一致。